【理论学习】绣花功夫里的民生温度
更新时间:2025-09-15 17:32 浏览量:2
近日,媒体聚焦陕西韩城市新城街道紫云社区坚持“事前协商、尊重民意、注重实效”原则,以基层“微协商”助推社会“大治理”,架起党群“连心桥”。党建引领微协商机制,本质上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切口。这种机制通过组织下沉、议题细化、参与多元三个维度,构建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毛细血管网络。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协商议事的时空限制,让民生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会议室延伸到楼道口、田间地头,真正实现民有所呼、党有所应的闭环。这种工作方法既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微协商的破局之道在于聚焦群众身边的小切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挡板拆除、农村红白喜事的人情减负、社区停车位的划线优化,这些看似琐碎的事项恰恰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领域。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庭院议事会板凳课堂等灵活平台,把协商场景从正式会场转化为熟人社会中的自然对话。这种去仪式化的沟通方式,既降低了群众参与门槛,又保留了协商的严肃性,使得解决方案更接地气、更易落地。当协商议题从宏观事项转向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时,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便实现了同频共振。
微协商机制的生命力源于其设计的制度弹性。不同于传统协商议事对代表资格、议程设置的严格规范,这种模式更强调问题导向的灵活响应。在议事规则上,采用一事一议的靶向协商;在参与主体上,允许利益相关方动态加入;在成果转化上,建立“快速响应-跟踪反馈”的双向通道。这种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协商的民主性,又避免了议而不决的官僚化倾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将协商成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形成了“发现问题-协商解决-成效评估”的完整链条,使得民生诉求的解决从偶然性事件变为常态化机制。
要让微协商持续释放治理效能,必须构建三个支撑体系。在组织层面,需要培养既懂政策又通民情的红色议事员队伍,他们既是党的政策宣传员,也是民情收集的传感器。在技术层面,应开发线上+线下的双轨协商平台,既保留面对面的温度,又拓展数字化的广度。在文化层面,要培育协商共治的社区精神,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逐步形成有事好商量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这些支撑要素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微协商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