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绣花功夫”筑牢安全韧性
更新时间:2025-09-15 16:24 浏览量:1
上海,这座承载着超过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都市,其庞大体量与复杂肌理在彰显繁荣活力的同时,也潜藏着城市运行、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网络安全等多维度风险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城市长治久安?答案在于必须下足“绣花功夫”,以精细化治理贯穿始终,系统性地筑牢城市安全韧性。
笪曦、朱瓅 摄影 /手机 病毒 信息 数据 网络 安全 防护 互联网 攻击
将“绣花功夫”融入安全韧性建设
“绣花功夫”,精髓在于“精”与“细”。它要求安全治理如刺绣般精雕细琢:不满足于“面上光”“过得去”,而是追求风险排查“无死角”、隐患整改“零容忍”、服务保障“无遗漏”。它强调精准施策:运用大数据等手段,穿透复杂表象,精准识别风险点位、脆弱人群和关键环节,实现资源的靶向投放和措施的有的放矢。它注重系统集成:打破部门壁垒、层级阻隔与领域界限,通过高效的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同联动,编织一张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安全防护网。它追求长效常治:致力于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机制和责任体系,将精细化管理要求固化为制度,确保安全治理的可持续性。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安全韧性”理念的确立。这超越了被动“应急维稳”的旧范式,转向构建涵盖预防、抵御、适应、恢复、学习五大能力的全周期韧性体系。安全韧性,成为衡量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尺,体现了对城市运行规律和风险演化特性的深刻把握。“绣花功夫”是锻造城市安全韧性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支撑。上海正是将“绣花功夫”的治理哲学深度融入安全韧性建设的血脉,从“最小管理单元”试点到全域数字化转型,为筑牢城市安全基石奠定了坚实的理念根基。
以精细“针脚”织密安全韧性防护网
上海在科技赋能、网格筑基、标准牵引、多元共治四个维度协同发力,以精密细致的“针脚”织密城市安全韧性防护网。
一是科技赋能构筑智慧中枢,提升风险洞察与处置精度。上海以“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平台为核心,强力整合公安、应急、交通、卫健等数十个部门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和AI模型,实现风险隐患的智能预警、精准派单和高效处置,并形成处置复盘闭环。
二是网格筑基激活末梢感知,实现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上海在全市科学划分并做实数万个基础网格和专属网格,配强专职网格员队伍,明确其作为风险隐患“第一发现人”、矛盾纠纷“第一线调解员”和应急响应“第一梯队”的核心职责,使其成为城市安全的灵敏“神经末梢”。通过深化“微网格”治理,发挥楼组长、党员骨干作用,将精细触角延伸至楼栋单元,将风险防范化解在最前端。
三是标准牵引规范治理尺度,确保精细要求落地生根。为固化精细化治理成效,上海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制定并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更严更细的地方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运用“城市体检”“风险地图”等精细工具,实现风险的精准辨识、科学评估、分级管控和隐患的动态排查、闭环治理、动态清零,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点位的责任清单和操作规范。
四是多元共治汇聚治理合力,厚植城市安全文化根基。上海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安全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庞大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活跃于街头巷尾,专业化社会组织提供风险评估等服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及线上知识普及平台,持续提升市民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培育“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全民安全文化,筑牢城市安全韧性的社会根基。
韧性彰显,“上海实践”的价值升华
“上海实践”为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普适性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根本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保障人民安全作为一切精细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念方法上,强化系统观念与底线思维,将韧性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全周期,前置考量风险;核心驱动上,科技创新是赋能治理升级的关键引擎,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精准度与效能;关键支撑上,夯实基层基础治理单元,做强网格等载体,激活“末梢神经”;制度保障上,强化标准规范与长效机制,为精细化提供稳定基石;力量源泉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激发政府、市场、社会、市民多元主体合力,形成人人参与的安全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