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是为了“过好日子”
更新时间:2025-09-12 09:30 浏览量:1
为节省开支,把基层必要办公费用与职工合理福利待遇“一减了之”;为压缩经费,将民生工程与发展项目“一砍再砍”……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各级党政机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取得明显成效。不过在具体工作中,有的地方和单位对“过紧日子”的认知出现偏差,有的在执行过程存在走样倾向。
比如,把“紧日子”过成了“苦日子”。
有的单位“没苦硬吃”——过度简化办公条件,该买的办公耗材拖着不买,该换的老旧设备拖着不换,差旅费一减再减,调研费一降再降,直接影响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有的单位抓错重点——把“紧”字落到了基层的合理福利待遇上,将原本合理的业务培训、津贴补助一并削减,挫伤了基层干事创业的劲头。
有的单位本末倒置——在民生保障项目上“勒紧裤腰带”,缩减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医疗升级等投入,让民生福祉打了折;在关键重大项目上“降标缩水”,省却必要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甚至降低建设标准、压缩施工流程,让发展质量落了空。
该省的没省下,该花的又不花——如此“过紧日子”是将厉行节约简化成了“捂紧钱包不花钱”,背离了“节用裕民”的初衷。
再如,把“紧日子”过成了“懒日子”。
有群众提出,社区养老设施不足,社区干部不主动对接资源、解决问题,一句“条件有限”就搪塞过去;有居民反映,路灯损坏夜间出行没保障,工作人员以“资金不足”拖延办理……
“过紧日子”本该在有限经费里抠效益、在合理开支中求实效,但个别地方把“没钱”当成了不作为的理由,能推就推、能省就省,把“紧日子”的精打细算,变成了“懒日子”的消极应付。
该干的事不干,该担的责不担——如此“过紧日子”,是把精打细算异化成了为官不为的“挡箭牌”,背离了“降本增效”的初衷。
“节”尽所能,“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牺牲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不是少办事、不办事,降低服务水平,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通过精细管理、提质增效把钱花在刀刃上。
简单来说,“紧”的是行政成本,“松”的是民生保障;“紧”的是铺张浪费的“面子”,保的是民生福祉的“里子”。
不管是把“过紧日子”简单等同于“过苦日子”,还是以“过紧日子”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隐形变异,不仅背离政策初衷,更损害群众利益、拖慢发展脚步,亟须警惕与纠偏。
“过紧日子“要精打细算
“过紧日子”,要做到当紧则紧、该松则松,应减则减、需增则增。只有统筹处理好“松”和“紧”、“增”和“减”这两对关系,才能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当紧则紧”,就是要紧紧盯牢非必要开支——不该花的钱一分不浪费。比如压缩冗余会议经费、杜绝铺张公务消费、砍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紧”的功夫下在严控浪费、剔除虚耗上。
“该松则松”,就是要适度放宽民生领域、发展关键环节的投入空间——该保障的资源一分不吝啬。比如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方面的基础投入,这些关系民生福祉、发展安全的投入要精准倾斜、优先保障,不能缩水。
“一紧一松”,挤掉的是奢靡浪费的“泡沫”,充实的是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应减则减”,就是要做好节流的功夫——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公务支出管理,从严把好支出关口。
比如,有的地方推行“零基预算”,打破了“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从制度根源上切断了“按惯例花钱”“凭经验拨款”的惯性。
“需增则增”,就是要下好开源的功夫——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潜在价值、拓展合理渠道,主动思考“现有资源能做什么”“如何让存量资源创造更多增量价值”,为“过紧日子”注入可持续动力。
“一减一增”,减掉的是低效虚耗的“包袱”,增添的是民生保障的底气、经济发展的动能。
“过紧日子”不是“过苦日子”,更不是“过懒日子”,而是为了“过好日子”。唯有守住“节用裕民”的初心,才能把“紧日子”过到点子上、过出实效来,才能让群众的“好日子”更有质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