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编织锦绣画卷!龙岩城市更新跑出“加速度”
更新时间:2025-09-12 09:09 浏览量:1
智网统管赋能增效
城市管理能级跃升
9月3日,在龙岩中心城区曹溪北路上,采集员林幼梅驾驶着一辆搭载智能采集设备的二轮车正沿街巡查。9时46分,摄像头捕捉到路边有一处店外经营,这一画面自动上传至车载项目视频分析平台系统,龙岩市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审核,即刻生成案件上报。
立案后,人工智能大模型根据往期历史案件派单情况进行精准计算,随即匹配派单给曹溪大队。单位收到案件后,立即作出响应,安排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处理。10时24分完成结案,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完成,仅用时38分钟。如此高效的处置,当然离不开龙岩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这个“智慧大脑”的加持。
“这里就是城市管理的‘最强大脑’,它精准记录分析从前端巡查到后期处置的整个过程。”在龙岩市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平台大厅,记者看到大屏幕实时显示市区各条道路、沿街门店等关键位置监控画面,以及二轮车车载采集系统实时上传的巡查数据。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龙岩“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已然形成,城市管理从“经验判断”迈向“数据决策”。
智慧二轮车
“这些智慧二轮车就是城市管理的移动哨兵。”龙岩市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江烜指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巡查数据介绍。目前,龙岩中心城区已投入4台智能二轮车,主要在莲西路、工业路、解放路等63条城市主次干道巡查。采集范围覆盖中心城区42平方公里,采集分析包含店外经营、乱堆物堆料等42类城市管理事件部件。
近年来,龙岩秉持精细化管理理念,投入1600万元,高标准建设集管理体系、数据体系、应用体系、基础环境于一体的龙岩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让物联网、大数据更好融入城市肌理。平台不仅整合了数字城管、户外广告管理、智慧物业等现有系统,还新建了智慧市政、共享单车监管等特色应用场景,涉及园林绿化、市政施工、环卫保洁等相关城市管理业务,形成覆盖包括指挥协调、行业应用、运行监测、综合评价等11个功能模块的城市运行管理的“中枢大脑”。2025年以来,平台共受理城市管理事部件案件64280件,处置64176件,结案64176件,结案率达99.83%。
早期建成的城市公园,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智慧化设备匮乏,存在诸多监控盲区。平台建成后,新建142路监控摄像头及广播设备,覆盖莲花山公园、登高山公园、中山公园等建成时间较长的城市公园的各个出入口、主要景点以及人流密集区域等处,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借助平台“最强大脑”,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发现园林管护、设施设备损坏等情况。养护人员可即刻收到系统推送的任务提醒,获取问题详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并反馈。从任务生成到处置完成,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平台建立至今,已处置园林绿化问题2796件。
再有,如何用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试金石”。龙岩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点,包括平日看似不起眼的井盖。通过新增安装379个智慧井盖及978个物联网传感器,24小时实时检测井盖状态,发现位移、倾斜、异响等异常情况,平台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研判处置,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处置质效。今年5月汛期以来,产生井盖预警5613次,其中水位溢出告警2596次,修复各类问题井盖206个。
停车难一度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之一。“城发停车”平台的智慧泊位,让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车位导航—无感支付—错峰共享”,市民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周边可用车位,一键导航直达;离场时系统自动识别车牌,实现无感支付,彻底告别排队缴费的繁琐,曾经令人头疼的“停车难”变成了指尖上的便捷体验。
龙岩在运用数字场景服务城市发展方面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龙津湖公园内部以及周边的市政道路上,投放了一批自研自产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环卫新装备。”福龙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其中投放的L4级无人清扫机器人SD15充电一次可工作8小时,1小时可清扫6000平方米以上。相比传统模式,运营效率提高约80%,运营成本降低约50%。
旧区焕新绿园织锦
民生幸福触手可及
“以前电动车充电真的是个麻烦事,小区改造之后新增了集中充电棚,安全又方便!”新罗区人保花园小区的李女士下班回到家,再也不用苦恼电动车充电“无门”了。
新罗区宝泰小区是较早享受改造利好的老旧小区之一。走进小区,可以看到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崭新的路灯,还精心打造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卢女士在此生活了20多年,感慨地说道:“以前,小区外墙瓷砖脱落、大门锈迹斑斑,电线更像是蜘蛛网随处可见,现在真的是发生了‘大变样’......”
无独有偶。东景园小区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消防管网换新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雨污分流工程解决了逢雨必涝的顽疾,高清摄像头织就的“智慧安防网”让居民安枕无忧。
改造不止于硬件。省三建三处小区新增党群服务站,党员与居民共商共治,破损沟盖板修缮、136盏路灯点亮夜路,曾经的“老破旧”变身“和美家园”。
近年来,龙岩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民生头等大事,通过“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小区进行系统“升级”,有效解决充电桩短缺、管网老化、雨污混流、建筑物破损等痛点堵点。2024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72个,惠及居民6115户,真正让小区“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近日,新罗区曹溪街道组织设计单位对天马山庄、厦鑫瑞锦和闽苑南校小区依次走访,就小区改造设计工作与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进行现场交流,并认真查看基础设施现状情况、耐心倾听居民诉求、详细记录调查资料,确保改造工作顺民心、合民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据了解,2025年龙岩全市计划改造提升45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新罗区20个、永定区5个、长汀县15个以及漳平市5个小区居民。
老旧小区改造焕新城市肌理,让市民真切触摸到“幸福质感”,口袋公园的建设则以方寸之美,收获市民的无数点赞。
在龙钢社区口袋公园,原先收储闲置的边角地,已建成自然而富有野趣的花溪;居民开荒的菜地,早已种上了朱槿、三角梅、蓝花楹等花木,眼前一片花红叶绿。看到藏污纳垢的闲置地“蝶变”成家门口的美丽公园,居民邱先生动情地说:“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就是个卫生死角,脏乱差,现在这里建成了公园,四季有花,真是散步的好去处。”
曾经杂草丛生的闽西交易城河畔,如今“焕新”成400米长的海绵步道和3900平方米的石桥头海绵口袋公园。公园兼顾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社交互动等诸多功能,将海绵理念贯穿改造全程,成为龙岩“见缝插绿”的生动注脚。
再有这些“小而美”的空间充满巧思:龙津河北岸的串珠公园以蜿蜒步道串联滨水景观;中央苏区金融街的六角亭公园融合红色记忆......“一园一主题”的设计,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见诗意。
小洋“口袋公园”(资料图)
近年来,龙岩本着“见缝插绿、方便居民”的原则,巧用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裸露土地等城市“边角料”,因地制宜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将藏在城区道路节点、小区周边、街角等闲置空间,通过栽种花草绿植、增加全民健身设施等,打造成一批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空间,更好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社交、运动等多方面需求。2021年以来,龙岩已建成口袋公园139个,总面积约37.7公顷,总投资约2.3亿元。
双友楼“口袋公园”(资料图)
“这里的口袋公园建好后,我每天都有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感觉幸福真的触手可及。”口袋公园常客王先生如是说。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大部分紧邻居住小区,成为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社区居民的“后花园”。部分公园还配备了适儿化设施,成为孩子们家门口的“自然课堂”。
从“杂草丛生”到“推窗见绿”,从“荒废闲置”到“出门见园”。一批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持续“上新”,装点城市街景,串成城市“绿肺”,绘就成一幅幅绿色美丽的城市画卷。
老街蝶变旧厂重生
文化地标焕彩出圈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活容器”,其保护传承与改造提升无疑是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关键落笔。
长汀县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红色小上海”的核心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老建筑的原有风貌,让原住民继续生活在这里,保留超75%的老业态,启用老工匠进行修缮工作,留住了街区的“烟火气”。同时,将其打造成特色步行街,推动从单一美食、购物业态向融合艺术、文创、文博、旅游、演艺的多业态模式转变,使这条历史老街在城市更新中重新焕发新机,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热门之地。今年“五一”假期,客家非遗国风服饰T台秀、“非遗大舞台·五一嗨起来”等重磅活动盛情迎接游客,更有全国首例千台无人机客家非遗烧火龙震撼上演,长汀这座古城一次次火爆“出圈”。据了解,长汀县“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53.43万人次,同比增长17.95%;实现旅游收入44856万元,同比增长17.64%。
连城四角井文化会客厅暑期也是火爆出圈。姑田大龙气势“出游”,夏夜烟火秀激情点燃,十番音乐、打铁花等非遗展演轮番上阵......匠心演绎“非遗奇妙夜”文化盛典,让游客和市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触摸历史温度,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文化之旅。“第一次来到连城,非遗巡游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既震撼又精彩!”来自泉州的游客李女士感叹道。
连城四角井文化会客厅作为连城县城区仅存成片的古街区,包含水南和吴家巷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保留着宋代古廊桥、古驿道、元代古城墙以及众多明清特色古建筑和民国时期宗祠民居建筑,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水系通连,形成了“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的街区特色。街区内居民生活保留中原古语方言、客家风俗,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自2020年起,投资约10亿元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改造提升,完善旅游城市配套,改善老旧城区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让古老的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魅力。
夜幕降临,中央苏区金融街的龙岩采茶灯表演,赢得围观群众连连鼓掌;一河之隔的非遗主题街人声鼎沸,非遗文创精巧别致,沿河市集烟火升腾......
中央苏区金融街
红色金融文化,是中央苏区金融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文化标识。新罗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对闽西工农银行旧址、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等多处红色旧址、纪念建筑,加以改造提升、串点成线,同时对龙岩中心城区仅有的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南门头老街进行整体性修复,既以敬畏之心守护建筑风貌的原真性、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也以创新之姿推动功能业态的迭代升级,通过“微改造”激活空间活力。隔河相望的非遗主题街业已热闹开街,与金融街构成了集文化展示、建筑创新、文创聚集、夜间经济凸显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更好赋予老街新的城市空间功能。
更新改造工业遗址,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得益于城市更新的东风,位于新罗区果园新村89号的针织厂厂区,“摇身”变为文化创意“拉满”的89文创园。园区改造基于原有建筑肌理和结构特征,在最大程度利用旧厂房建筑、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将工业遗产沉淀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的文创园区,吸引了众多创意工作室、艺术展览慕名而来,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聚集地。在这里,老旧的空间被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编辑手记
从龙岩城市更新的举措和成效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突出特点是关注“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城市更新,不是为新而新,而是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更为舒适和便利,同时,让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更加彰显,群众精神更为充实和愉悦。说到底,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