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所里的特殊教师,是如何练就“无册点名”的硬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10 17:05 浏览量:1
“伍××!”“到!”“黄××!”“到!”……“报告主考官,唐建平同志在规定时间内点名完毕,全部正确!”
在广西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的警察现场管理一日工作规范及管教基本功考核现场,四大队副大队长唐建平面对148名统一着装的戒毒人员,仅凭记忆在4分钟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无册点名”,赢得全场掌声。
他是如何练就这“无册点名”的硬功夫?
图为唐建平在日常工作中和戒毒人员谈话
“听”是听故事
唐建平于2015年进入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工作。10年来,他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多次获得嘉奖,2022年荣获全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十年如一日总结出“听、看、练”三字诀,有效推动戒毒工作顺利开展。“听”是听故事。通过个别谈话,听戒毒人员讲述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从而迅速掌握相关信息并记住戒毒人员的名字。
提起戒毒人员伍某,唐建平印象深刻。伍某今年23岁,身材矮小、瘦弱,见到人总是快速瞥一眼便低头避开。唐建平初次见面就觉得他有不同寻常的经历,通过下队当天的首次个别谈话摸清了情况。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且常酗酒,每次喝多了就拿家人撒气,伍某小时候经常被打。后来上初中住校,他本以为可以远离父亲,但初一未读完,因成绩不好和涉校园欺凌事件被父亲强行带回家。半年后,伍某带着满身的伤痕逃到外地,与一群混混接触,染上了毒品。幼年的家暴经历给伍某的心灵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他逐渐变得自卑、敏感、多疑和封闭。
在第一次谈话后,唐建平便深深记住了这个男孩的姓名。他经常与伍某聊天,时刻关注他的思想动态,并鼓励他克服自卑心理,重塑生活信心。
“有故事的人特别容易记得住。将名字与故事建立情感联系,多交流、多倾听、多相处,自然而然就会熟悉。”唐建平说。
“看”是看体貌
“看”是看体貌。面对穿着统一、发型相似的戒毒人员,精准识别并非易事。唐建平使用特征记忆法,通过仔细观察他们的相貌、体征及个性化的行为,迅速辨认每个人的身份。
戒毒人员吴某、罗某、韦某和李某4人同一批进入戒毒所,由于年龄相近,身高、体型、相貌、口音又非常相似,民警常常混淆他们的名字。为了迅速辨认出他们,唐建平不仅在集合点名时仔细观察,还利用零碎时间和多场景分辨法,在脑海中快速建立体貌特征数据库。在队列训练时,他让4人站成一排,观察他们的步伐;在休息下棋时,他会走过去观看,了解他们的习惯;在饭后聊天时,他会走近询问几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他们走过的背影,唐建平也会仔细盯着看好一阵。
仅用15天时间,通过细微特征,准确区分4人:走路时脚向外八字的是罗某,长着一对招风耳的是李某,说话时常挠后脑勺的是吴某……
“练”是天天练习
“练”是天天练习。“记住人名,尤其是那些非常相似的名字,是最难的,很容易混淆。如果某些名字发音不清晰,辨认错误,一字的差别可能导致张冠李戴,可能在戒毒人员就诊、探访、办理解戒手续等环节出现工作失误。”唐建平将“无册点名”视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并以身作则、苦练技能。
唐建平坚持亲自点名,从早集合、三餐、晚讲评到熄灯就寝,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每日临睡前,他总会在脑海中过一遍戒毒人员的名字,强化记忆。对于难读或有生僻字的名字,他会写在纸上,随身携带并反复默念。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唐建平在发音上有时会混淆声母为H和F的汉字,如“飞、辉、发、华”等常用字。为了避免错误,他每天都会加强普通话发音练习,反复纠正。在巡查时,他还会走到戒毒人员座位旁确认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无册点名’是抓好管理基础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这支队伍必备的技能。我将继续与大家一起苦练基本功,通过多看、多记、多练,进一步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为戒毒场所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唐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