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唤醒百年古窑址
更新时间:2025-09-09 10:32 浏览量: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江西景德镇昌江东岸,一片承载千年瓷都记忆的历史街区,正悄然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生”。景德镇最长的里弄——刘家弄,经中铁四局市政公司匠人们的精心修缮,使街区内的落马桥元青花遗址、袁家窑等文化遗存再度熠熠生辉。瓷都景德镇,绵延千年的制瓷历史在此沉淀,陶瓷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刘家弄古作坊群与袁家窑窑址,遗存跨越清末至民国,每一块窑砖、每一处榫卯,皆见证着景德镇陶瓷烧造的光辉岁月,与御窑厂官窑遗址交相辉映。中外古陶瓷专家盛赞该区域为“活的民窑现场”,认为其不仅为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提供珍贵样本,也为瓷都文化旅游开发打造出崭新平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54万平方米,其中近4万平方米为修缮改造。”中铁四局市政公司刘家弄历史街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负责人过华斌介绍,作为EPC联合体牵头单位,建设团队以“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肌理、激发产业活力”为宗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开一场匠心之旅。
技艺传承,续写窑火百年魂
2024年3月,工程启动伊始,项目技术负责人朱国辉立于袁家窑残损的窑傍前,指着那堆“残垣断壁”,向技术团队坚定表示:“我们要让老建筑‘筋骨’重焕力量,更要守住传统技艺的根脉。”作为刘家弄项目中体量最大的单体结构,袁家窑内部木构损毁严重,窑业废弃物堆积,东侧窑炉仅余残迹,修复难度极大。为寻得与原木料相匹配的木材,项目组特邀专家多方论证、实地勘察,踏遍景德镇周边老旧建筑,旧货市场,严格筛选与原木料色泽、直径相近的老旧木料,确保新旧梁柱视觉一致。修复过程中,每拆下一件构件,技术人员均先行拍摄记录,详细标注原工艺做法、尺寸、数量及损坏情况,作为修复依据。所有构件分类编号、整齐码放,确保后期精准复原。运用传统榫卯工艺,以“燕尾榫”衔接破损木梁,保留梁头暗记,腐朽柱体则采用鱼胶粘合旧木,严格遵循“以旧修旧”原则。针对不同损坏程度的构件,灵活运用胶粘、铁箍卡扣、扁铁拉接等修复手法,同步进行防虫、防腐及防火处理,再按编号复位。2025年7月,袁家窑修缮告成,朱国轻抚榫卯节点,感慨道:“在这里,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窑火声声。”
技术赋能,重现历史肌理
刘家弄历史街区房屋老旧、数量众多,且造型各异,年代久远、荒废失修成为修复工程的巨大挑战。面对大多危楼“结构需加固而不拆改”的要求,朱国辉与结构鉴定团队耗时三个月完成数百间老屋“体检”,通过局部替换与构件截面扩大等技术,在维持外观原貌基础上,为老建筑植入“钢铁脊梁”,承重性能大大提升。“如同为长者施行微创手术,既要根治痼疾,还需保存元气。”朱国辉这样比喻。团队秉持“一房一策”,融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法,存续历史质感。外立面修复严格沿用传统水刷石“洗三磨三”工艺,由匠人手工拼色、反复刷洗打磨,确保墙面庄重美观、历久弥新。该工艺繁复考究,需经三次洗刷、三次打磨,方能呈现石米均匀、色泽明亮的效果。刘家弄曾是瓷厂工人的聚居区,建筑多以窑砖、垫饼、碎瓷片等废料砌筑,结构类型多样,涵盖框架、砖混、木结构等,具有独特的材质与色彩记忆。针对木结构建筑为主的特色,项目采用“传统—现代—传统”夹心构造工艺。外立面和内立面尽可能保留原貌,原始喷漆、铸铁构件、旧墙皮应保尽保;中间层则通过技术加固与功能性改造,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建筑性能。如同为古建筑添置“保暖内衣”,既存原貌,又强筋骨。该工艺使古建筑在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时,完整保留历史肌理,实现结构安全与风貌延续的统一。
精细施策,守护文脉安全
古建修复空间有限、材料易燃,安全控制成为重中之重。安全负责人王破浪推行“人防+技防”全覆盖管控体系,引入无人机航拍与裂缝监测仪,实时监测危房变形,并组建“危房检查小组”,由专职安全员每日巡查巷道、排查隐患。针对木结构多、巷道狭窄的特点,王破浪制定“三禁五查”消防制度:严禁吸烟、违章动火、堆放易燃物;严查消防设施、电气线路、动火审批、隐患整改及应急演练。每条巷弄设置临时消火栓,配备灭火器材,定时清理木屑,严格动火管理,筑牢消防安全网络。“每一寸施工都可能触及历史,必须如履薄冰”。团队对袁家窑等重点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施工前开展技术交底,材料运输严防磕碰,雨后检查支撑安全,实现修复全过程可追溯。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文物损坏事件。
如今,刘家弄风华再现:袁家窑重现民国窑房风貌,古作坊群窑砖质感如初,落马桥元青花遗址展示区已显雏形。这片街区的“复活”,不仅延续了瓷都千年文脉,更为景德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支撑,彰显了企业在文化传承中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中铁四局的建设者们正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在老砖旧瓦间续写新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