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越久越懂:真功夫,全在“藏”里头
更新时间:2025-09-07 14:13 浏览量:2
打了三十年太极,教拳也满二十年,如今越练越琢磨出个理儿:能护着咱身子骨、让功夫往深里扎的,从不是发多狠的劲、摆多花哨的架子,核心就一个字——藏。
藏言语:话少了,心才清
庄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放练拳上太对了。你瞅公园晨练的老伙计们:真有功夫的,打完拳擦擦汗,找个石凳坐会儿,要么闭目养神,要么慢悠悠喝口茶,话不多说一句。反倒是那些“半瓶子晃荡”的,拳还没打顺溜,就拉着人叨叨“我这招能发劲”“那式得拧着腰”,唾沫星子飞半天,其实自己的劲都飘在表面。
咱练拳时别唠嗑,气一散,劲就断;平时也别总嘚瑟理论,舌头上的劲儿多了,身上的功夫就漏了。记住:管住嘴,守住气,心才能静下来,功夫才留得住。
藏情绪:气稳了,拳才顺
早年我也憋不住脾气,一站桩心烦就想跺脚,后来才懂:不是别人惹你,是自己没藏住情绪。庄子说“正汝形,一汝视”,说白了就是“身子站正,眼神别乱瞟,心一静,平和劲儿自然就来”。
我有个学员小李,以前推手输了就急眼,脸一红、脖子一粗,下把就想“扳回来”,结果越急越乱,拳打得歪歪扭扭。后来我教他“遇事先深呼口气,输赢别挂脸”,慢慢的,他打拳稳多了,胸口也不发闷了。你想啊,动不动瞪眼发火的,气都堵在胸口,哪能把拳打顺?
藏本事:不逞能,才长久
《周易》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练太极最忌“秀能耐”。早年跟我一起学拳的老张,总爱跟人比“谁架子低、谁劲大”,非要把马步蹲到膝盖发酸,推手时猛发力,结果没几年膝盖就积液了,现在蹲起都费劲。
反观我那位大师姐,十年如一日就练基础:云手、单鞭、站桩,每天就练这几样,看着不显眼。可一推手,人家轻轻一搭手,就知道你劲往哪儿走,顺着劲一引,你就站不稳——这就是藏出来的功夫。她常说:“别把本事露在外面瞎折腾,像栽树似的,根扎深了,才长得稳。”
咱普通人,咋练“藏”?
其实特简单:
- 藏言语:打拳时不唠嗑,见人别总嘚瑟理论;
- 藏情绪:遇事先深呼口气,推手输赢别挂脸;
- 藏本事:不跟人比劲大、比架子低,把基础练扎实。
站桩不是越低越好,松得透、气沉得下才好;打拳不是动作越花越好,劲能从脚传到手上、不飘不晃才好。
藏不是憋着、委屈着,是像给庄稼浇水,慢慢渗,不声不响就长壮了;是像煮茶,小火慢炖,滋味才厚。咱练太极,练的就是这份“藏”的智慧——身子稳了,心也静了,功夫不用急,自然就往深里走。
愿你我都能在“藏”里找着练拳的门道,身心安稳,越练越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