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丨从“回迁”到“安居”:“绣花”功夫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5-09-06 14:22  浏览量:2

推介单位:容城县法院

推介人:田景超

容西法庭,是雄安新区回迁片区的首个人民法庭,聚焦“村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焦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心培育“西枫和韵”文化品牌。在这里,有一位扎根基层多年的“老司法”——李英华法官,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绣娘”,巧妙地在纷繁复杂的基层矛盾中穿针引线。

一、第一针:精准洞察,把法庭“搬”进网格里,深耕秩序之“和”

回迁居民王先生因楼上住户在下水道乱扔垃圾导致家中马桶堵塞,污水倒灌,造成损失,而楼上八户邻居相互推诿,情绪激动。

如何解开类似这样复杂的“死结”,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下好绣花功夫”,让回迁居民从“有居”迈向“安居”呢?

李英华法官望着窗外林立的回迁楼说:“从‘村民’到‘市民’,身份转变快,但生活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过程。我们的法庭,不能只做‘灭火队’,更要做‘播种机’。”

于是,决定将庭审“搬”到社区网格法庭。开庭那天,特意邀请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众多居民旁听。庭审中,法官抽丝剥茧,讲清法律关系以及生活陋习的危害。旁听席上居民们全神贯注,真正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最终案件成功调解,八户居民当场履行并握手言和。

容西法庭还将妇联成员、社区网格员、高校学生等纳入调解队伍;针对回迁社区的共性问题进行靶向宣讲,发布普法视频和典型案例,引导居民们做“文明雄安人”。

一年多的时间,一次次的巡回审判、专题普法、骨干培训,不仅化解了一件件矛盾纠纷,更在潜移默化中编织着社区的文明公约。

二、第二针:联动共治,让力量“拧”进机制里,浇筑制度之“和”

随着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大量人口涌入,容西的房屋租赁市场迅速火热,却也暗藏漩涡。一些黑中介将回迁房收入手中,出租后“卷铺盖跑路”,留下房主、租户两头受骗。

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李法官召集法庭成员分析案情,她说:“基层治理是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力’,寻求‘共治’。”

于是,法官及助理共同梳理案件风险点,向新区住房管理中心发出风险提示,并与管委会、住建、公安等部门共同商讨对策,联合建立《规范住房租赁经营行为的联动机制》。6月,容西法庭梳理的中介“黑名单”在中国雄安官网发布,提醒广大市民自觉选择有资质的公司,让“黑中介”无法生存。

在多元共治理念下,容西法庭将司法为民的“针”串起了各部门联动的“线”,织成了一张保护群众的“安全网”。后期租赁纠纷明显下降,让老百姓能够“租得放心、住得安心”。

三、第三针:文化浸润,将法治“融”进烟火里,滋养文化之“和”

法庭的功能远不止于审判。容西法庭还与玉水社区合作制定公约,助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打造“法治文化街区”,将枯燥的法条变成墙上的故事,让典型案例化作街边的风景,居民遛个弯儿就能“遇见”法治。“西枫和韵”这个品牌,就是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智慧,用雄安的方式“绣”出来。

从“网格法庭”到“法治文化街区”,法庭的工作也从解决纠纷,拓展到了涵养法治文明,这“无声”的浸润,正是最深沉的治理力量。

这些亮眼的成绩,不仅是容城法院的努力探索,更是全体雄安法院人在基层治理这幅“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巨幅画卷上,一针一线绣出的新图景。当司法的久久为功融入雄安建设的千年大计,当“西枫和韵”汇入未来之城的壮阔交响,所有雄安法院人将共同努力为这座拔地而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绣出更和谐、更安宁、更充满法治光辉的壮丽画卷!

供稿部门:教培处

编 辑:马留健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