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重“模仿”,东方重“破局”:AI时代智慧中华文明心智训练
更新时间:2025-09-06 11:36 浏览量:1
AI时代淘汰知识技能,中国古人的心智训练成破局关键。一文看懂中西思维差异,解锁应对未来的“思维功夫”。
AI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既有教育体系(涵盖学校教育与职场教育)、传统生存及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普通人凭借过往教育积累的知识、学历、地位乃至职场经验,都可能被快速淘汰,人类正面临着重新建立教育模式的关键挑战。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绝不能再是传统的知识性教育。
有人认为,在AI初期学习电气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相关技能,或掌握本地化、个人化、家庭化、企业化AGI部署能力,就能获得工作机会,但随着AI高速发展,这些初期职业很快也会面临淘汰。
本质上,任何基于单一知识技能学习的工作,在AI时代都难以长久。
AI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人类在复杂未知环境中的“自适应”智慧——面对从未接触、毫无了解的环境,能快速发现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并创造性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交换体系。
而这种智慧的开发与训练,在当前西方科学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存在明显缺失。
西方的思维训练与教育,依托脑科学、认知科学及现有的心理学建立,并未将人视作具备高度人性智慧的个体,反而更像对待“生物机器人”,仅通过灌输程序与知识使其重复特定事务。
其本质是“模仿”——让学习者模仿已有的成熟模式,熟练后不断重复,这种模式已无法适配AI时代的需求。
反观东方,从伏羲、轩辕黄帝,到老子、孔子,中国古代先贤开创了一套“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方法,而这正是培养“自适应”智慧的关键。
这种训练本质上是“思维功夫”,而非单纯的思维方法学习,是一场持久的、脱胎换骨的能力锻造:它要求人摆脱习惯的大脑思维,让大脑归于平静,从而激活内在真正的智慧,以智慧之光照亮AI时代混乱未知的环境,找到自身价值。
这种东西方思维训练的差异,在《帛书·老子》中有着详细且深刻的论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云之有云,以至于无为。”
“为学者日益”的“学”,核心就是指西方式的“模仿”,是基于“显性人体”(肉体层面)的外在学习,“益”在甲骨文中有“器皿盛水外溢”之意。
“为学者日益”是说:为学者,如同往水杯里装水,不断填充已有的知识与模式,追求“量”的积累。
“闻道者日云”的“闻”,并非普通的“听见”,更接近太极拳中“听劲”的“听”——是从内在感知“道”的存在。这里的“道”,指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通道。“云”在甲骨文中有“向内收”之意。
“闻道者日云”是说:闻道者,每日向内探寻、感知这条通道。
“云之有云”则是指:在找到通道后进一步向内沉淀、深化。
“以至于无为”意为:最终达到的“无为”,绝非“不作为”,而是“思维功夫”所成就的境界:人摆脱“显性人体”肉体大脑的思维束缚,展现内在“隐性人体”的“生命之光”,在那里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内在关联与发展规律,明确自身价值。
这样,人就拥有了从“隐性世界”感知,再通过“显性人体”展现、实践的能力,即形成“先内省洞察,后外显行动”的全新“自适应”智慧。
在AI时代,“无为”所代表的“自适应”智慧,不仅是中国人需要的核心能力,更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自适应”智慧,能让人摆脱对既有知识的模仿、理解与拼凑,真正以独立、自适应的姿态面对世界——要知道,AI时代的普通人,将不再在传统社会中,被动依赖原有的社会范式与运营结构生存,而是要在未知世界里创造与个人相适配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难以被人提前描述,唯有当人的“自适应”智慧被充分开发后,才能逐步构建。
而要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于让中国古代“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方法重新焕发活力,并在社会层面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像训练功夫般打磨自己的“思维功夫”。
当“思维功夫”达到一定境界,人的心智系统便会实现转化,进而拥有应对未知环境的底气与创造力。
这套聚焦心智系统训练的高质量思维训练体系,正是未来AI时代真正需要的教育与思维训练方向。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础概念
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心智系统转换?孔子是人类“思维功夫”的总教练,详细内容发布在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中承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