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这功夫传下去!”——八旬老翁罗文学的“免费武馆”
更新时间:2025-09-03 15:18 浏览量:5
“要让这功夫传下去!”
——八旬老翁罗文学的“免费武馆”
“来,再走!步要稳,腰要直……”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峰峰矿区峰峰镇峰峰村的罗家小院里就会格外热闹。孩童们稚嫩却响亮的呼喝声划破晨雾,拳脚带起的风声里,数十个身着练功服的身影正一招一式地操练着,透着洪拳的刚劲,也藏着少年人的精气神。
年逾八旬的罗文学站在院子中央,精神头丝毫不输年轻人。他目光炯炯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沉腰亮掌亲自示范,时而轻声提点动作细节。这个免费武馆已经在这个小院里延续了五十余年,义务授徒近千名。
小院武馆:拳风里藏着少年成长路
8月3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十岁的张磊已经早早来到罗家小院。作为学习洪拳已经两年的“大师兄”,他熟练地开始热身练习,额头上很快渗出细密的汗珠。
“刚开始学是因为觉得洪拳的招式很帅,现在是真的喜欢上了它。”张磊一边压腿一边说,罗师傅不仅教他们练拳,还经常给他们讲武术道德,让他们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太阳逐渐升高,院子里也热闹起来,孩子们自觉排成队列。最先开始的是基本功练习——扎马步、冲拳、踢腿,这些看似简单的热身,孩子们却一丝不苟。最小的学员只有七岁,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但神情格外认真。
“我儿子以前体弱多病,来这里学了半年洪拳,不仅身体变好了,连注意力都集中了。”一位特意从邻村赶来的家长告诉记者,“更难得的是,罗师傅这里是义务教学,这份传承传统文化的心意让人敬佩。”
“力从地起,拳由心发”,这是罗文学经常教导弟子们的洪拳精髓。在他看来,洪拳修炼的不仅是招式动作,更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炼。“现在的孩子缺少挫折教育,而洪拳正好可以弥补这一课。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孩子们学会了坚持和专注。”
在队伍中,八岁的萌萌格外引人注目。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她打起拳来虎虎生风。“我最喜欢‘战锤’这一式,特别有气势!”小姑娘说着便演示起来,动作标准有力,丝毫不输男同学。
清晨的阳光洒满院落,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呼喝声惊起了树梢的麻雀。罗文学穿梭其间,时而亲手纠正动作,时而示范标准姿势。这座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因为这份执着的传承,正在书写着不平凡的武术故事。
七十年拳路:从懵懂少年到洪拳“活字典”
罗文学与洪拳的缘分要追溯到70多年前。8岁那年,他看到村前街西头王秀荣在练洪拳,刚劲有力的动作、虎虎生风的气势,让他一眼便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武术。
“那时候看着师傅练拳,觉得特别神奇,一下子就着迷了。”罗文学回忆道,在他的再三恳求下,父母将他送至王秀荣家中学习洪拳,从此开始了他的拳术之路。
武术的世界广袤无垠,罗文学对其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为了精进拳技,他先后向6位师傅请教拳术之道,每一位师傅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擅长拳法,有的精通器械。罗文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家所长。
“每位师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技法,我都想学过来。”那些年,罗文学经常天不亮就起床练拳,晚上对着月光揣摩招式,不断地学习与磨砺,让他积累了深厚的功底。
如今,罗文学就像一本洪拳“活字典”:“洪拳是咱峰峰老百姓中流传甚广的武术,到现在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大洪拳和小洪拳。”
罗文学掰着手指细数拳械技法:“徒手的有六式、战锤、三六式,掌法有风花掌、梨花掌;器械就更多了,梅花枪要‘扎得准’,双刀要‘舞得活’,棍法要‘打得狠’,还有单刀、剑、鞭,每一样都有讲究。”
即便到了耄耋之年,罗文学还是雷打不动每天练习洪拳。“洪拳已经长在我骨子里了,一天不练,浑身就不得劲。”对他来说,练习洪拳早已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
“每次出拳,都觉得心里的杂念被清空了;每次扎马步,都觉得自己更踏实了。”罗文学对记者说,这是洪拳给他的底气,也是他想传给孩子们的东西。
父子接力:义务授艺五十载,洪拳薪火永相传
20世纪70年代初,罗文学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自家院子腾出来,义务教授村里和周边的孩子练洪拳。
这个决定,得到了妻子席金枝的全力支持。第二天一早,席金枝就把院子里的杂物清走,扫出一片平整的空地,还特意买了几个小马扎,供孩子们歇脚。每天孩子们来练拳,她都会提前烧好水,倒在搪瓷缸里,摆放在院角的石桌上。
“他爱洪拳,我就支持他。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练得热闹,我也高兴。”席金枝笑着说。
消息传出去后,村里的孩子陆续来报名,也有人劝罗文学:“你这手艺能挣钱,怎么不收费?”罗文学却摇了摇头:“洪拳不是生意,是传承。我教孩子们练拳,是想让洪拳能传下去,不是为了挣钱。”
就这样,罗家小院的“免费武馆”开了起来。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孩子,后来周边村子的家长听说了,也纷纷送孩子来。罗文学从不嫌麻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分组:年纪小的先练基础的扎马步、冲拳;年纪大的再学复杂的招式和器械;动作学得慢的孩子,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单独教,直到学会为止。
五十多年过去,从这个小院走出去的学员已有近千人:有的成为了专业武术运动员,有的当了体育老师,更多的是将洪拳作为终身锻炼的方式。
如今,罗文学的儿子罗金生已经接过了教鞭,成为洪拳的新一代传承人。他不仅要指导孩子们的日常训练,还负责带领他们去各地演出和比赛,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洪拳文化。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教下去;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一直教。”罗文学看着院子里练拳的孩子们,眼神坚定。如今,他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洪拳不仅没有在峰峰村失传,反而在一代代少年人的拳脚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也因为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坚守,成为了洪拳传承路上最温暖的“火种”。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丹丹 通讯员 张晨晓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