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功夫佛山:拳锋之下,见人文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5-08-26 18:50  浏览量:1

天下功夫出少林,南派武林盛佛山。

佛山,这个名字在武术史上如雷贯耳,一句民间谚语便能道出其在中国武术谱系中的非凡地位。但若只将它视作“武术之乡”,便低估了这座城市的厚度。这里是黄飞鸿的故里、叶问的传道场、李小龙的精神原乡,更是52种拳法、300家武馆、30万习武者的活态文化现场。每30个佛山人中,就有1人练武。

但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才会发现:功夫早已不是擂台上的胜负,而是街巷里的呼吸、城市的心跳。

8月26日晚7时,由顺德融媒打造的11集系列纪录片《功夫佛山》精选6集版正式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该片将连续六天于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佛山城市生活频道每日20:00跟播,带领全国观众一同走进佛山,探寻功夫背后深厚的文化基因与独特的生活哲学。

《功夫佛山》将于8月26日晚在央视首发。

烟火功夫

平凡生活的哲学

蒋银林的网约车,穿梭在佛山跨年之夜的暮色中。

红灯亮起时,他并不刷手机,而是双手在方向盘上无声地比画咏春的动作——那是他学自木人桩的肌肉记忆。等信号灯的数十秒,是他一天中为数不多能“练功”的时刻。

蒋银林今年38岁,四川人,16岁便来到佛山。他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厨师,如今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母亲罹患尿毒症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照料,他则独自留在佛山开车挣医药费。

压力最大的时候,他去武馆打木人桩。凌晨4点,当城市尚未苏醒,武馆里响起沉稳的“哒、哒、哒”声。那不是表演,是一个男人在与命运对话。

《功夫佛山》第6集《同梦异客》剧照。

“习武能强身健体,像我们农村出来的人,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拼,如果我们身体垮了的话,估计就很难坚持。”蒋银林说,为了缓解开车久坐的疲劳,5年前,他开始练习咏春拳。

他的师傅董崇华,同样来自外地——福建,在佛山闯荡打拼的日子,焦虑迷茫之时,他开始学习咏春拳,并走进了偶像李小龙的精神世界,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后来他开了自己的武馆。

《功夫佛山》第6集《同梦异客》剧照。

董崇华教蒋银林的不是招式,而是咏春拳讲究的“中线理论”:人生像咏春,在生活的纷扰中,永远要找到并守住自己的重心和方向。

烟火有绝招,处处见功夫。纪录片《功夫佛山》的镜头,并未追逐宗师的传奇,而是沉入市井烟火:一位网约车司机在等红灯时练习木人桩手势、一位厨师以颠勺的节奏暗合拳理、一位消防员在比武呐喊中凝聚团队精神……

功夫于此,不再是武术,而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是坚持、韧性,更是转化,教会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能找到支撑点,稳稳地站住,并积蓄力量,将拳脚间的技艺与哲学,内化为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与勇气。

片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颇为动容:蒋银林收车后走进武馆,木人桩声在凌晨响起,与城市的寂静形成共振。这一刻,功夫不再是技艺,而是平凡人对抗命运的微小却坚定的仪式。

功夫与制造

传统现代共生的澎湃动力

选择功夫文化的观察样板,为何是佛山?

答案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这座城市“因铁而兴”,铸造了百年的工业脊梁;“因武而盛”,淬炼出刚柔并济的城市性格。功夫与制造,一武一文,看似相隔千里,实则同根同源——皆以匠心为核,以坚持为道,以突破为志。

换句话说,佛山功夫所蕴含的“匠心”“毅力”“专注”与“突破”,与佛山作为制造业名城所需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高度契合。工人在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态度、企业家面对挑战百折不挠的韧性,某种程度上都是功夫精神的现代表达。功夫的“练”与制造业的“造”,其内核都是追求卓越与持久。

纪录片《功夫佛山》在调研中捕捉到:现代化工厂里,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同一个动作,眼神专注如武者练拳。功夫是千次万次的重复,直到成为身体本能。制造亦然。

《功夫佛山》第3集《武生卸甲》剧照。

千年功夫传承,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澎湃动力。

佛山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开放、流动、创新的环境,为功夫文化注入新活力。功夫的守正与制造业的创新,在此达成奇妙共鸣,而这种结合在当今湾区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正是纪录片《功夫佛山》所力图捕捉的魅力所在。

湾区的人才流动与文化交融,更让功夫成为“国际语言”。佛山功夫已传播至176个国家,拥有6000多家海外拳馆、2000万弟子。于佛山而言,功夫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佛山连接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硬通货”。

当一个词汇很难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单词时,代表这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容量已经远远超越了语言表达本身。Kung Fu就是这样一个词汇。总导演冯冀说,从黄飞鸿到佛山赞先生,从叶问再到李小龙,这些早已走向世界的名字,背后藏着“功夫”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意义。

功夫即生活

城市人文经济的本真表达

“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与“孔子”并肩而立,享誉全球。然而,《功夫佛山》并未止步于文化怀旧,而是敏锐地指出:功夫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本”,重塑城市竞争力。

《功夫佛山》第2集《狮梦少年》剧照。

佛山武术作为“功夫”的源头,一方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球学徒来此“朝圣”,带动文旅融合;另一方面塑造出刚柔并济、守正创新的城市形象,精准契合湾区精神;而它提供的坚持、韧性、平衡等价值观,也正成为现代人重要的心理资源。

功夫不在高山之巅,而在市井巷陌;英雄不是奖牌加身,而是凡人扛起生活的姿态。《功夫佛山》的镜头不是对准擂台上的胜负或炫目的技艺表演,而是沉入最日常的生活场景,捕捉的是功夫精神如何在谋生、持家、应对困境的平凡日子里自然流淌和显现。

《功夫佛山》第1集《老街邻里》剧照。

《功夫佛山》第4集《女儿当自强》剧照。

“我们相信普通人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动人。”摄制团队曾打造爆款运动纪录片《谷爱凌:我 18》,此番将镜头的重心转向素人武者,他说这是“从追逐星光到挖掘地火”,通过蔡李佛拳传人李伟峰、醒狮少年陈俊辉、粤剧武生裴小明、鸿胜梁馆首位女接班人吕敏贤、鹰爪拳传人黄志峰黄志坚兄弟、四川网约车司机蒋银林等多个平行或交织的普通人故事,以及大量的城市生活细节切片,共同编织出“功夫即生活”的主题。

《功夫佛山》第5集《歧路兄弟》剧照。

相应地,《功夫佛山》的镜头语言也极尽克制:肩扛摄影、环境音叙事、方言对话……一切只为还原功夫最本真的状态——它不是高光时刻,而是生活本身。在人间烟火中,见功夫经济学。

“时光淬炼,功夫之城;千年佛山,共赴璀璨。”佛山的启示在于: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转化、可共生、可增值的“活态资本”。

而功夫精神——坚韧、专注、平衡、创新,正是湾区时代所需的人文素养与经济动能。当我们谈论功夫,实则在谈论一种生存哲学;当我们记录佛山,实则在书写一部“人间经济学”。

拳锋之下,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或许才是“功夫佛山”最本真的答案。

《功夫佛山》背后的顺德力量

该片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顺德融媒出品,系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故事”纪录短片扶持项目、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重点项目,并已成功入围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及国家广电总局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提案大会,未播先热,备受瞩目。首轮播出央视精选版6集后,将对11集进行二轮播出,并全网发行。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烟火气,以贴近的视角平实百姓生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纪录片《功夫佛山》与《寻味顺德》一脉相承,顺德融媒在已有爆款纪录片《寻味顺德》的良好基础上,持续深耕本地,聚焦本土优秀文化,拓宽创作视野,先后推出精品纪录片《鳗鱼的故事》《行走的图腾》《家在顺德》,均实现央视主打频道首播,学习强国全国平台、腾讯、B站、爱奇艺、YouTube等主流网站专栏播出,同步国际传播,打造出亮眼的“佛山产业纪录矩阵”。

文/顺德融媒记者邵姮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