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与炼拳:习武人日常的静坐功夫及听呼吸法进阶要诀
更新时间:2025-09-02 09:46 浏览量:6
练拳讲 “拳理不通,练一辈子也是瞎练”,修道亦然。虽说仙学首重师传口诀,但初入门的练家子哪能个个撞上明师?所以丹经道书、仙学著述这 “拳谱”,不能不读。
陈撄宁先生早说过,初学者最该下的是 “读书穷理” 的功夫,别急着找 “练法”。就像练拳得先懂 “力从地起、腰为轴” 的根源,修道摸清了来龙去脉,方法自然水到渠成。
可市面上的丹经道书,比拳馆里的拳谱还杂 —— 有的故意藏着掖着,像老拳师留一手;有的作者自己都没悟透就敢动笔,误人子弟;还有的专挑玄乎的讲,把简单的道理绕得比太极云手还乱。
陈先生就点破过:道书不能不看,但绝不能全信 —— 伪托的、浅见的、故意绕弯的,得自己睁大眼睛辨。更可气的是,好多道书不管练家子的体质、环境,只讲 “玄理” 不讲 “实修条件”,跟那些只教招式不教发力的 “假拳师” 没两样。
按陈先生的说法,没明师指导,普通练家子想摸透仙学全貌,熬三十年都未必够 —— 有的书看不懂,有的书找不到,传口诀的半瓶子醋还多。但要是有过来人指点着看书,三五年就能摸到轮廓,再按自己的身子骨、生活条件选方法,才不至于练 “偏门拳” 走火。
要过 “读书穷理” 这关,练家子得从这几处下手:
别只盯着丹经看,就像练拳不能只练一家拳(京武注: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精修一门,再修一门以此增补)
不管是小说、杂记还是史书,里头说不定就藏着 “修道要诀”——《红楼梦》《西游记》里埋着隐喻,《七真传》更是明着讲修行,就像老拳谱里的 “暗劲口诀”,得细品。就算没直接讲修道,读了也能开眼界、养心性,跟练拳前先练 “桩功养气” 一个道理。
单说仙学核心典籍,《周易参同契》《悟真篇》这两部 “万古丹经王”,就像太极、形意的根本拳谱 —— 可《参同契》满篇 “龙虎”“铅汞”,比看老拳师的手写拳谱还费劲;《悟真篇》看似明白,实则全是比喻,注家还各说各的,有的捧有的骂,跟拳馆里 “不同师傅对同一招有不同讲法” 一样,让人摸不着北。这时候就得像整理拳谱笔记似的:有用的摘抄,不懂的记下来,读别的书时对比印证,暂时想不通的先放着,等机缘到了,说不定一个桩功的体悟就能 “豁然开朗”。
仙学书里,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陈撄宁的答疑文章算最 “接地气” 的,就像教拳的 “活口诀”—— 因人说法,同一个问题对不同人有不同答法,还留着让你自己悟的余地。
比如陈先生讲《黄庭经》是给王聘三先生说的,讲《孙不二女丹诗》是给吕碧城女士讲的,跟老拳师 “见瘦人教刚劲,见胖人教柔劲” 一个理。要是死抠字面,像练拳时硬学别人的 “高桩”,不根据自己的身子骨调整,肯定练不出东西。
练拳讲 “三人行必有我师”,修道也一样。别管对方年龄、身份,只要懂点真东西,就该请教 —— 就像街头练了几十年桩功的老头,说不定比 “名师” 更懂 “松肩沉肘” 的诀窍。
仙家常说 “道在日用”,就像练拳的 “发力在日常抬手投足间”,买菜、走路时多留意,说不定一个弯腰提物的瞬间,就悟了 “气沉丹田” 的道理。千万别自满,觉得自己练过几天拳就了不起,高人说不定就在你常去的拳馆角落。
从书里学的方法,得像练拳的 “活桩” 一样,不能死练。写书人的法子是按他自己的身子骨、环境来的,未必适合你 —— 就像别人练 “马步冲拳” 能发力,你膝盖不好硬练,反而伤腿。得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生活条件调整,出了岔子赶紧改,别等练伤了才后悔,跟练拳时 “发现膝盖疼就立刻调整桩架高度” 一个道理。
修道的入门功夫多如牛毛,但大多得有人盯着练,就像练 “铁砂掌” 得师傅看着调药、控力,不然容易出乱子。唯独静功这门 “桩功”,最稳妥、少弊病 —— 自己抓住要点就能练,就算没练出大效,也能养身子,是练家子入门的最佳下手处。
现在不少初练的人一听说 “静功”,就想到 “盘腿大坐”,还扯什么 “单盘”“双盘”“五心朝天”,要么说 “得坐得像根木头,心像死灰”,要么说 “得用意念搬运气血”—— 这全是把静功当 “死桩” 练了,跟练拳时硬摆 “高马步” 不松腰一个错处。
古代修炼的人爱盘腿,不是因为盘腿才能入静,是那时候没桌椅,大家都习惯席地而坐,就像老辈拳师练桩只能在院子里蹲马步,不是马步比站桩好。现在桌椅俱全,练静功还死抠 “盘腿”,纯属本末倒置 —— 长期硬盘腿伤膝盖,比练拳时 “膝盖过脚尖” 还伤得狠。
练拳讲 “桩是拳之母”,静功的核心是 “静” 不是 “坐”。《说文解字》说 “坐,止也”,说白了就是 “定住”—— 不管坐、卧、站,能 “定住身心” 就是静功。陈抟老祖靠 “睡功” 成道,王玉阳真人靠 “站功” 得益,就像有的拳师练 “坐桩” 养气,有的练 “卧桩” 调息,关键不在姿势,在 “静”。
陈撄宁先生把静功总结成三步,跟练桩的进阶一模一样:
练的时候不管坐、卧、站,先把全身松透 —— 肩不僵、腰不塌、腿不紧,跟站桩 “松肩沉肘、含胸拔背” 一个要诀,怎么舒服怎么来,别硬撑。
坐的时候腰以上要直,但别用僵劲,就像练 “三体式” 要 “竖颈提顶” 却不硬挺;卧的时候要是困了就睡,别强撑着 “克睡魔”,就像练桩累了歇会儿再练,硬撑反而伤气;站的时候找个安全地方,最好扶着树或栏杆,免得练到入静时脚软摔了,跟练 “弓步桩” 先找稳重心一个道理。
练拳最忌 “心乱”,静功也怕 “杂念”。初学者杂念多不用急,就像刚站桩时总想着 “手够不够高、脚够不够宽”,不用刻意压杂念 —— 身体定住半个钟头,杂念自然像练熟桩功后 “多余的念头” 一样慢慢消了。
陈先生有四句口诀:“神不外驰气自定”“混合为一复忘一”“专气致柔神久留”“元和内运即成真”,说白了就是 “心不跑、气就稳,气稳了心更静”,跟练拳 “以意领气、以气催力” 的节奏相通。
这步就像练拳到 “拳我合一” 的境界 —— 站桩时忘了 “手在哪、脚在哪”,只觉得 “气遍全身”;静功练到忘了自己的身子,不知道 “我在哪”,就是功夫到了。这三步不是分开练的,就像站桩 “松、静、意” 是一体的,练熟了自然一气呵成。
另外,练静功的环境也得调:地方要静,别像在菜市场练桩;空气要鲜,别在油烟大的地方练;光线别太亮也别太暗,就像练拳选 “阴阳调和” 的树荫下;吃的要清淡,别练前胡吃海喝,跟练拳 “忌过饱过饿” 一个规矩。
清代薛雪说 “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简易者,即是旁门”—— 静功就像练拳的 “基础桩”,看着简单,却是养气、入道的根本,比那些花里胡哨的 “旁门功夫” 靠谱多了。
关隘释义“形拘气滞” 关:如练桩硬摆姿势导致气血不通,静功死抠 “盘腿”“僵坐”,必让气脉阻滞,难入静境。“杂念难除” 关:像练拳时心浮气躁、招式散乱,静功若刻意压杂念,反而 “越压越乱”,需懂 “先顺后静” 的诀窍。“急功近利” 关:如练拳几天就想 “出功夫”,静功盼着 “立刻忘身”,违背 “循序渐进” 的练功规律,必无所得。练拳的常问 “怎么练气”“怎么把呼吸跟招式合上”,修道的也常问 “入门先练啥”“怎么练到胎息”—— 其实呼吸这东西,跟练拳的 “气” 是一回事,都是 “命根子”。
《真空炼形法》说得明白:人在娘胎里时,呼吸靠母亲;出生后,呼吸就跟天地通了 —— 就像练拳的 “初练靠蛮力,练熟了靠天地之气借力”。婴儿的呼吸是 “胎息”,不用鼻子;出生后哭一声,鼻子开始呼吸,就成了 “后天呼吸”。
练拳的 “气” 越足越有力,修道的 “呼吸” 越顺越长寿:年轻时吸得长、呼得短,身子就壮;老了吸得短、呼得长,身子就衰;到最后只剩呼没有吸,就完了。所以仙家修炼,跟练拳 “返璞归真” 一样,要把后天呼吸调回先天胎息。
市面上的调息法不少:数息、闭息、守窍、腹式呼吸…… 就像练拳的 “各种练气法”,有的硬憋气,有的死守一个穴位,看着花哨,实则多是 “执着”—— 练不好容易伤肺、动火,跟练拳 “硬练铁喉功” 伤嗓子一个道理。
真正的好方法,得像练拳 “以意领气、不僵不滞”,陈撄宁先生早年传的 “听呼吸法” 算一个,但心思呆板的人练着还容易 “以心逐气”,越练越急。
我结合自己练拳、修道的经验,在 “听呼吸法” 基础上琢磨出 “听皮肤法”—— 这法子就像练拳的 “松肩沉肘、气达皮肤”,自然、无弊,练家子一看就懂。
不管坐、卧、站,先把全身松透,就像练桩前的 “放松功”。然后把念头轻轻放在全身皮肤和毛孔上,“听” 它们的开阖 —— 不是用耳朵听,是用意念 “感”,就像练拳时 “感” 气到手掌、脚掌一样。保持这种 “全身棚劲”(跟太极拳的 “棚劲” 一样,不松不紧),慢慢就会觉得皮肤在跟着呼吸开阖:呼的时候毛孔张,吸的时候毛孔合,全身都在 “呼吸”。
练久了,鼻子反而感觉不到气出入了 —— 就像练拳到 “气遍全身”,忘了 “鼻子在呼吸”,只觉得 “浑身都在跟天地换气”。
再往深了练,呼吸全停了,脉搏也似有若无,看着像 “死了” 一样 —— 这就是仙家说的 “未死先学死”,跟练拳 “假死状练硬功” 不是一回事,是生理起了根本变化:外表不动,内里的气却在 “先天循环”,胎息就这么成了,离 “入静出神” 也就不远了。
这法子比其他调息法强在哪?练拳的都知道 “硬憋气伤气”,传统调息法总让人 “刻意控制呼吸”,就是 “以心逐气”;“听皮肤法” 是 “随气自然”,就像练拳 “呼吸跟着招式走”,不会有 “越调越急” 的毛病。就算练不到胎息,也能祛病、延年,跟练桩 “就算不练高深拳术,也能强身体” 一样;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效,也绝不会伤身 —— 这是最稳妥的 “练气桩”。
但好多人练不成,不是法子不好,是太懒 —— 就像练拳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永远练不出劲。修道是自己的性命大事,就像练拳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等、别观望,现在就练起来 —— 自己的气自己养,别人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