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好房子”应在多方面下功夫,高得房率真的划算吗?
更新时间:2025-08-29 23:10 浏览量:1
业内:“好房子”应在多方面下功夫,高得房率真的划算吗?
近期房地产市场掀起一股“好房子”讨论热潮,部分开发商推出的“得房率超100%”产品成为营销亮点。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类通过不计容面积设计实现高得房率的“新规产品”确实受到购房者追捧。但业内人士指出,单纯追求数字游戏般的得房率,可能正在偏离“好房子”的本质。
开发商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将阳台、飘窗、设备平台等不计入容积率的面积,通过半赠送或全赠送方式打包计入套内面积。某项目甚至打出“买89平得115平”的广告,得房率高达129%。这种营销话术虽然吸引眼球,但实际使用中往往存在诸多限制。例如赠送阳台可能被强制要求保留开放状态,飘窗实际利用率有限,设备平台更可能面临后期改造风险。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表示,现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存在可操作空间,但今年5月实施的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已明确将居住安全性、生活便利性、环境舒适性等作为核心指标。真正的好房子应该体现在五个维度:首先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包括动线规划、采光通风等;其次是建筑质量与耐久性,涉及主体结构、防水防噪等隐蔽工程;第三是社区配套服务,涵盖物业、医疗、教育等软性资源;第四是绿色节能性能,如保温隔热、新能源应用等;第五才是得房效率,且需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
值得关注的是,高得房率产品可能暗藏隐患。某项目业主收房后发现,开发商承诺的“拓展面积”实为违规搭建,面临城管部门查处风险。另有项目因过度压缩公区面积,导致电梯等候时间过长、消防通道狭窄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调研显示,当得房率超过85%时,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能牺牲0.7分的居住舒适度评分。
当前行业亟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建议,可借鉴新加坡的“居住质量评分系统”,将空间效率、环境性能、智慧化程度等纳入综合评价。北京已率先在土地出让环节设置“高品质住宅建设标准”,要求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50%。
购房者在面对高得房率宣传时,建议重点核查三点:一是赠送面积是否计入产权证,二是改造方案是否通过规划审批,三是公区配置是否达到国家标准。正如中国房协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强调,居住品质的提升不能靠数字游戏,需要开发商在规划设计、施工工艺、后期运维等全链条持续投入。当行业从“拼面积”转向“拼品质”,才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