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雨林锐评】防浪费需在“三不”上下功夫

更新时间:2025-08-26 17:32  浏览量: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党的传家宝。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仍需啃下不少“硬骨头”——部分领域的浪费现象仍存惯性,一些干部的“松日子”思维尚未彻底扭转。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应时而生,以制度刚性重申优良传统,构建起“不敢浪费”的铁规矩、“不能浪费”的硬约束、“不想浪费”的价值观,其深层用意在于让“紧日子”内化为干部的行为自觉,最终实现“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百姓过好日子”的良性循环。

立铁规:“不敢浪费”靠严惩震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有无“长牙带电”的震慑力。回望过去,“三公”经费超标、办公用房攀比、节庆活动铺张奢华等问题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制度存在“模糊地带”,问责缺乏“钢牙利齿”,使得一些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驱使下踩红线、越底线。新修订的《条例》直击这些沉疴痼疾,不仅从“一餐饭”“一杯酒”严规细矩,更剑指“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造成重大浪费的行为,明确要求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真正构建起“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闭环管理。唯有让制度“长牙带电”,让违规者切实感受到“痛到挨板子”的惩戒,才能彻底打破“法不责众”的侥幸,在全社会树起“浪费必究、究则必严”的鲜明导向。

展开剩余58%

堵漏洞:“不能浪费”靠精细管控

“过紧日子”绝非简单粗放地“一刀切”式削减开支,而是要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当前,部分地方仍存在预算编制“头戴三尺帽”、年末“突击花钱”,资产“重购轻管”导致闲置浪费等现象,这些都是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出血点”。新修订的《条例》精准施策,一方面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刚性约束,推动预算编制从“基数加增长”向“零基预算”转变,让每一笔支出都有理有据、有绩可考;另一方面倡导建立跨部门资产调剂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盘活存量资源,避免“重复购置、各自为政”的浪费。通过强化源头管控与过程监督,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流向清晰、效益可查,在阳光下安全高效运行,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治理效能。

养自觉:“不想浪费”靠文化浸润

制度管行,文化润心。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勤俭作风,再到新时代“光盘行动”的全民实践,勤俭节约早已融入我们党的红色基因。当下,面对发展任务艰巨、民生需求迫切的现实挑战,更需赓续这份精神血脉。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应率先垂范,在餐桌上践行“光盘”,在工作中拒绝“面子工程”,引领风气之先。同时,要善用红色资源开展传统教育,结合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持续深化“政府过紧日子,为的是百姓过好日子”的价值认同。当“省下一分钱,多办一分事”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当“把经费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成为普遍共识,“不想浪费”的文化自觉便会水到渠成。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政府过紧日子非权宜之计,实为兴党强国利民的长远之策。以新修订的《条例》实施为契机,持续性用制度刚性纠治“跑冒滴漏”,以文化自觉滋养节俭风尚,才能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处,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