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焕新记|平顶山市:“绣花功夫”雕琢绿美高新
更新时间:2025-08-25 16:13 浏览量:3
8月20日清晨,平顶山高新区沙颍河堤顶道路蜿蜒如带,市民王久安与家人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翠林之间,清风拂过碧波,鸟鸣点缀晨光。“以前这里就是普通河堤,现在成了‘宝藏打卡地’!”这条于6月13日全线通车的19.27公里生态廊道,成为高新区织就宜居生活空间的最新注脚。
空中俯瞰沙颍河堤高新区段。陈九美 摄
沙颍河堤高新区段原有堤防标准仅10年一遇,河道安全泄量仅3000立方米/秒左右。堤身单薄且存在6处险工段,土质多为粉质沙壤土,易被水流冲刷坍塌,汛期渗漏、管涌频发,威胁沿线15个行政村3万群众安全。堤顶道路多为土路或断头路,宽度不足且坑洼不平。部分路段甚至无连续堤防,车辆通行困难,防汛物资运输依赖绕行乡道,延误抢险时机。滨水空间更是缺乏统一规划,垃圾堆积,无人文休闲设施。
如今的沙颍河堤顶道路以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7米宽的沥青路面串联起沿线15个行政村,为5万群众筑起安全屏障。19.27公里堤顶道路全线通车,形成平整开阔的双向车道,无缝串联周湾村至张庄村,成为沿线村民日常通勤、农产品运输的“民生路”。而它超越传统水利工程的,是其“防洪+生态+文旅”的复合定位。在建设过程中,高新区创新融入“水利+文旅”理念,同步推进绿化景观与休闲设施配套——
沿河栽植多层次行道树,搭配边坡草坪,形成绵延的生态绿廊;配套的停车场主体已完工,观景平台、休闲座椅、文物标志牌加速落地,未来还将接入智慧防汛系统;集成防汛科普、文化展示与亲水休闲功能,推动平顶山从“湛河时代”迈向“沙河时代”,勾勒出“以水润城、以水兴产”的发展新蓝图。
在城区街巷,高新区的绿化实践同样细腻生动。
今年以来,该区紧扣“林荫化、立体化、景观化”目标,将碎片空间转化为诗意栖居地——
建成“五里翠竹画廊”“十里月季长廊”“玉兰花道”等特色项目,总绿化面积超8.5万平方米,栽植碧桃、红梅等花木2.5万余棵,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视觉盛宴;神马大道二中门口游园等10余处小微绿地焕新,铺设步道、增设健身器材,让“脏乱角落”变身家门口的活力客厅;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深入一线,按季节特性制定养护方案,完成全域修剪35万平方米,补植树木300余棵,确保“种一片、活一片、美一片”。
高新区还以党建为引擎,激发全域治理合力,推动绿化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建立“党建+绿化”融合模式,联合园林部门、社区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居民参与“绿色社区”创建,实现共建共管;遵化店镇、皇台街道各村通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硬化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将垃圾堆改造为小花园,村民自发绘制文化墙,让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近年来,该区先后完成了神马大道与创业大道西北角游园、黄河路绿化、轻工路绿化、湛河南路绿化、湛河北路红梅园等绿化项目,绿化总面积85552平方米,栽植碧桃、红梅、海棠、玉兰、石楠等各类花木25300棵,层次鲜明,突出花景布局,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格局。
记者手记
防洪动脉不再是冰冷的水利设施,而是通过立体化绿化体系构建生态基底,搭配智慧服务配套嵌入便民功能,再以滨水生活新场景激活休闲价值,变身串联城市的生态纽带,激活城市“绿脉”;街头巷尾间,网红花景矩阵成为打卡地标,口袋公园如珍珠般连珠成串,再加上专业团队的科学管护提升景观长效性,“见缝插绿”的精细实践,让百姓转角就能邂逅家门口的“微幸福”;同时,机制创新打破治理壁垒,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共治力量,宜居空间正向乡村延伸。
如今,高新区正以“绣花功夫”精心织就覆盖城乡的绿色肌理,让宜居成为每个平凡日子里可触可感的温暖底色。
未来,该区明确了更清晰的发展路径:深化“城市即公园”理念,推动城市生态与生活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沙颍河休闲商业业态导入,让滨水空间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持续拓展“翠竹画廊”等特色项目,打造更具辨识度的生态IP;同时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空间的联动模式,进一步释放城乡绿色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