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软”塑料里的“硬”功夫
更新时间:2025-08-08 08:27 浏览量:1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塑料总是与“廉价”“脆弱”等标签联系在一起,而山东京博控股集团却用一块看似普通的聚丙烯材料,颠覆了这一认知。
车门内饰板、电池隔膜、保险杠,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正在用“山东造”高性能塑料替代传统钢材,上演了一场制造业的“材料革命”。这背后,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是山东制造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的生动缩影。
山东作为化工大省,聚丙烯产能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而京博石化年产60万吨聚丙烯材料,这个数字本身已足够亮眼。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比“吨位”更重要的是“品位”,比“产量”更重要的是“质量”。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规模扩张的红海中厮杀时,京博已经转向了价值创造的蓝海。通过对聚丙烯中乙烯含量及分子量等参数的精准调控,科研团队让材料内部形成更小更分散的橡胶相,实现了“轻如鸿毛,坚如磐石”的性能突破。
这种从“一吨卖多少钱”到“一克值多少钱”的思维转变,正是山东传统产业凤凰涅槃的关键一跃。
产业边界不是固定的围墙,而是可以不断拓展的疆域。从化工原料到汽车部件,看似遥远的距离,实则是产业链条的自然延伸。企业敏锐捕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趋势,将化工材料优势与交通装备需求创新对接,实现了从“卖原料”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角色蜕变。
这种跨界融合的案例在今天的山东并不鲜见,它们共同勾勒出山东产业“跨界融合、价值重构”的新图景。京博与高校、上下游企业共建的中试平台,50多项应用成果和70多个重点研发项目,助推企业围绕化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当产业链各环节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倍增,更是产业生态的质变。
在位于博兴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手中的聚丙烯发泡材料密度仅为水的四十分之一,却同时具备阻燃、吸音、高回弹等特性。京博没有止步于性能突破,又将环保标准纳入产品核心指标,通过引入汽蒸单元使材料达到食品级标准。
这是对传统化工生产方式的“双重革命”。
在“双碳”目标下,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面临严峻转型压力。京博的实践表明,绿色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
这种“绿色溢价”,正在成为山东制造的新竞争力,也是“好品山东”的深层内涵。
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山东正以“京博式创新”作答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命题:
转型不是转行,深耕主业同样能开新局。京博没有离开化工赛道,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证明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不能单打独斗。京博构建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正是破解技术攻关“孤岛效应”的有效路径。
转型升级既需要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也需要工程师的工匠精神。上千次试验的坚持,分子级别的精准调控,彰显的正是山东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韧劲。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当传统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老树不仅能发新芽,还能结出跨越发展的硕果。
这或许就是山东好品牌的深层密码:以创新为魂,以质量为本,以绿色为底,在坚守与变革的辩证统一中,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文/陈一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