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杨林镇:一村一策织锦绣,“绣花功夫”绘就乡村新图景
更新时间:2025-08-04 19:03 浏览量:1
一条条污水管网在地下延伸,一座座休闲广场在房前屋后落成,一盏盏路灯点亮乡村夜晚......近期,嵩明县杨林镇以“10+25”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公共空间改造、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举措,推动人居环境实现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质变。
问需于民:治理的起点是“民声”
“现在污水有了去处,村子清爽多了!”老城社区水官街村民指着新铺设的管网感慨道。过去,部分村民家门口“污水靠蒸发”,不仅气味难闻,还滋生蚊虫,日常生活备受困扰。镇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议事会等方式精准摸排需求,科学规划管网铺设路线,分阶段推进建设。如今,村庄生活污水实现“应收尽收”,昔日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巴掌地”变“金角银边”,闲置空间如何焕发新生?各村给出创新答案。罗良小屯村将房前屋后空闲边角地改造为“特色小菜园”,让村民能种上新鲜蔬菜;小官庄村利用废弃宅基地建成文化广场,并改造出7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了跳舞、纳凉的好去处,既保留乡村肌理,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多元共治:治理的活力在“参与”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环境整治非“独角戏”,需要所有人搭把手、出份力。在小官庄村,村民们自愿让出门口位置,使村内道路进一步扩宽,还主动认领门前屋后新栽绿化苗木,精心管护;大家还自发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垃圾,将闲置的坛罐改造成花盆,种上花草装点庭院;农闲时间,村民纷纷加入公共区域硬化工程,搬砖、和泥,干得热火朝天,原本坑洼的空地渐渐变成了平整的休闲小广场。
“管得好才能长久美”,基础设施建起来,后续管理跟上去。各村创新管理机制,设立“巷道长”负责卫生监督、设施维护,组建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巡查队,及时劝导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的行为,共同守护整治成果,让村庄的美丽从“一时新”变为“长久美”。
精准施策:治理的智慧在“适配”
不搞“一刀切”,下足“绣花功”。杨林镇充分尊重各村(社区)差异,因村制宜、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基础较好的村着重“提品质”,基础薄弱的村着重“补短板”,这种精准滴灌、靶向发力的策略,让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了“千村一面”,让每个村庄都焕发出独特魅力。
一条管网折射为民初心,一片绿地见证治理智慧。杨林镇将继续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织密服务网,激发自治力,在提升乡村“颜值”与“气质”的同时,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让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既有“面子”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