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法喜”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5-08-03 02:46 浏览量:1
佛门引人入胜,一来佛菩萨慈眉善目,令人心生欢喜,二者,净土庄严,令人心生恭敬。从中可见,佛家非常重视心理建设,善于“揣摩”人的心理活动,为让众生入门,生出八万四千法门,而所学归于戒、定、慧三门功课。
为什么从“戒”开始呢?简单。
《易》说,“简则易从,易则易知”。钱穆先生说,道德行为往往从“消极”的方面入手,可以迅速见效,令人有成就感。
所谓“消极”的方法,是指“不要”做什么,就是“戒”。出家人能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这四大戒,就算“小成”了,因而心有喜悦,称为“法喜”,而后会兴趣大增,勇猛精进。
孔子儒门也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老子《道德经》说,“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道理类似。
太极拳的传授,似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先让更多的青少年对太极功夫产生兴趣,从而令太极拳绽放青春活力,进而发扬光大,而非停留在“中老人的运动”这一认知上。
因而,不妨从陈氏太极“二路”拳、太极单刀等迅猛、有力、欣赏性强的套路教起,因为其动作少,可以“速成”,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相符。对太极拳产生了“爱”,便会生出“获取”的心理,此时,传授拳理,且在“一路拳”中去真修实证,或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向寅先生的陈鑫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