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 只化瘀不活血散寒=白费功夫 分享个中药方 帮你赶跑小蚯蚓
更新时间:2025-08-01 18:14 浏览量:1
①是寒,寒则凝,如流水成冰,活血流动不畅成瘀血:
寒包括:
1.外寒,天气的因素,长期在湿冷的环境工作。2.内寒,阳虚生寒,心肾阳虚最为多见。②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也会血瘀
为何会气滞?
一半人是外界压力太大,导致肝郁。
一半人是脾虚,肾虚,水土不养木,肝气则不生发。
③虚,阳虚,气虚也会导致血瘀
老年人为何血瘀多,心血管病多,就是气少了,推不动血走啊!
所以老年人尽管瘀血的多,也不能老是去吃一些三七红花的去化瘀。
因为活血的东西都会耗气啊,不但瘀血没有减少,人还越来越虚了。
去年深秋,72岁的张大姐拄着拐杖走进诊室,撩起裤腿露出青紫扭曲的静脉团块。她说:"赵主任,我这腿上的'蚯蚓'怎么越吃三七越严重?"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黄帝内经》所言:"脉道不通,气不往来",现代人总把活血当万能,却忘了中医最讲究"气为血之帅"。
三年前张大娘发现小腿静脉突起,听邻居说三七能化瘀,便每天用三七粉冲水喝。
起初确实缓解了酸胀感,可去年入冬后,曲张的血管反而像藤蔓般蔓延,伴随刺骨冷痛和耳鸣如蝉。
切脉时,她左手关部脉象沉细如丝,舌质淡暗有齿痕,这是典型的气虚血瘀兼寒凝之证。
《血证论》有云:"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
三七、红花虽能破血行瘀,却像用铲子疏通淤泥,若没有水流(阳气)推动,只会越挖越堵。
我为她开具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养血和血,再配艾叶、桂枝温通经脉。
三月后复诊,曲张明显消退,耳鸣也随之改善。
记得给张大娘调方时,她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总觉得医生开贵药,现在才懂对症才是真。"
这让我想起师父的教诲:"医道之重,不在金石之方,而在存乎一心。"
每次看诊,我总会多问一句"怕冷吗?""睡眠如何?"
因为《难经》早有明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