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两头乌”冲上舞台,500岁的婺剧为何这么会整活?
更新时间:2025-08-01 03:28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逯海涛
猪八戒变成的“两头乌”跑上舞台。图源:金彩云客户端
婺剧团不养闲人。一只“两头乌”突然跃入舞台,在小妖们的追打之下,一路哼哼唧唧逃去。这包袱抖得“很金华”,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据金华发布报道,7月29日、30日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上演的婺剧《三打白骨精》再次引发观演热潮。其中猪八戒被打后现出“两头乌”的原形、孙悟空起飞、小猴子抖桃形空竹等新桥段的加入,收获诸多叫好声。
“这猪一出来,我直接笑出声。”“不愧是婺剧,这蓬勃的生命力!”“太接地气了”……在演出现场,观众不吝赞美之词。这不是婺剧的创新桥段第一次引发台下、网上的热议了。此前,《三打白骨精》中白骨夫人在十几秒里三次变脸加变衣、让无人机扮演孙悟空变成的小蜜蜂,还有浙江中月婺剧团的《虹桥赠珠》中机器狗出演哮天犬,都曾引发戏迷和网友的热情“围观”。
已经500多岁的婺剧为什么这么会整活?并且,整出来的“活”还很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一次次“圈粉”。这背后,又藏着哪些创新密码?
要想“新”,首先得够“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婺剧,它在田间地头兴起,最早唱的就是风风火火的庄稼人生活。正如婺剧演员陈建旭说,婺剧的表演风格夸张强烈,色彩鲜艳,这点与其他戏剧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婺剧,表演内容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是那份“在地性”和“乡土情”,却是刻在DNA里的。反映在搞创新上,婺剧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武戏居多。动作一多,就有了进行创新“爆改”的空间。婺剧的创作者们也不是乱改,而是根据剧情需要,恰当贴切地找到创新点。比如,这次猪八戒化作“两头乌”的桥段,正是因为金华火腿是金华的城市名片,两头乌也颇具知名度。这出戏里的猪八戒文武兼备,两者结合,既能丰富剧情,又能更好地宣传金华特色文化,大大增强了剧情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这背后,是各婺剧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奔赴基层演出,乡土气熏染了创作灵感,而一个个被戏曲浇灌的乡村,也在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播下“种子”。从民间汲取养分,又回归民间传唱,这便是婺剧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新”活的背后是“硬”活。
这些创新不是花架子,而是硬功夫。任何艺术,只想赚一时的流量是换不来奖杯,更换不来口碑的。婺剧作为地方剧种,近年来多次荣获梅花奖,同时也收获了观众们的叫好,跟演员们扎实的功底分不开。没有硬实力做基础,仅靠花拳绣腿赢不了观众的心。婺剧乱弹《打棍出箱》中,为了表现剧中人物命运,演员需要在不足1平方的箱子里完成三跌四出等一系列惊险动作。再比如婺剧《包公探阴山》中的“纸人功”,角色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让观众直呼“中式恐怖才是最牛的”。这些婺剧绝技背后,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硬功夫。正如婺剧名角楼胜所说,戏要的是余音绕梁,戏曲要靠真功夫,需要经得起几代人打磨“硬实力”好戏。正是在这些深厚的硬功夫底子之上,新的桥段才能真正锦上添花。
被戏迷认可、让观众爱看,这样的剧种是不乏生命力的。当我们在为一些剧种所遭遇的困境感到惋惜的同时,善于“整活”的婺剧其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戏曲艺术理所应当也须义不容辞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方能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