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原来,几千年都是顶流!风口浪尖上的少林寺,一直从古“火”到今

更新时间:2025-08-01 00:38  浏览量:1

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是当年的电影《少林寺》带火了少林,之前它就是个普通小庙!好奇之下,小编查了一下少林寺的历史,发现,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少林寺一直是顶流——

北魏是个崇信佛教的朝代,即使有太武帝灭佛这个小插曲,也不影响它对佛教的热情。少林寺,就始建于北魏时期。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出于对佛教的尊崇,也为了安顿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了一座寺院。这座寺院,因坐落于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而得名 “少林寺” 。也就是说,少林寺自诞生起就是皇家敕建的寺庙,规格不低。

跋陀是一位潜心钻研佛法的高僧,他在少林寺广收门徒,传授小乘禅法。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潜心修行,其中慧光、僧稠最为著名,僧稠更是以武功高强闻名,使得少林寺在建立之初,就兼具了宗教与武术的色彩,为少林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真正让少林寺声名远扬、奠定其在佛教界重要地位的,是另一位传奇高僧 —— 菩提达摩。北魏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经三年的艰难跋涉,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了少林寺。达摩祖师本是王族出身,却在一次次深刻的思考后,毅然选择弃绝尘世的繁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他所传的,不仅仅是佛教的经典,更是 “禅宗” 的精髓。

初到少林寺时,达摩祖师发现寺中的僧侣们大多沉迷于复杂的仪式和经文诵读,却忽视了修行的核心 —— 心灵的觉悟。于是,他并未急于开讲佛法,而是选择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在这漫长的九年时光里,达摩祖师独自修行,沉思佛法的真谛。他的身影在山洞中显得格外孤寂,唯有石壁与他相伴。但他的内心却无比坚定,对佛法的追求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默默感染着少林寺的每一个人。

终于,达摩祖师的修行和教诲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他的弟子慧可,便是在达摩祖师的教导下,深刻领悟到了禅宗的真义。相传,慧可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伫立在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前,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决心,甚至不惜断臂。这份赤诚之心,最终打动了达摩祖师,将衣钵传授给了慧可。达摩祖师对慧可说:“心净即是佛地,心安则无所求。”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慧可的修行之路,也让他明白了禅宗的核心要义:禅,不是文字的束缚,而是直接心灵的觉醒。

随着达摩祖师的教导和禅宗思想的传播,少林寺逐渐成为了禅宗的重要圣地。达摩祖师不仅带来了禅宗,还将自己对武术的理解融入到了禅的修行之中。他深知,修行之路充满艰辛,僧侣们需要强健的体魄来支撑。于是,他将印度的武术技巧与禅宗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少林功夫。这种武术体系,既是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修炼心灵的途径。从此,少林寺成为了 “禅武合一” 的象征,禅宗的教义与武术的技艺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文化 。

从那时起,少林寺的名字就与禅宗紧密相连。它作为禅宗祖庭,吸引着无数的信徒和修行者前来朝拜、学习。在嵩山的怀抱中,少林寺静静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传承着禅宗的智慧和少林功夫的精髓,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传奇和深远的影响。

自北魏诞生后,少林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在历史上留下了“少林”的名号,这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和影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大力提倡佛教,少林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开皇年间(581—600 年),文帝诏赐少林寺土地百顷 ,还给予了其他丰厚的赏赐。这使得少林寺经济实力大增,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在北方佛教界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然而,隋末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了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僧众们挺身而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在这个过程中,少林武僧的雏形开始显现。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武艺和勇气,守护着少林寺的安宁。这些早期的战斗经历,不仅锻炼了僧众们的体魄和战斗技巧,也为少林武术的发展积累了实战经验,为日后少林武术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埋下了武僧参与战事的伏笔 。

唐朝是少林寺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辉煌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十三棍僧救唐王” 的故事,成为了少林寺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立国号为郑,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占据了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还侵占了少林寺的田产,杀害护园僧人,与少林寺结下了深仇。

此时,秦王李世民正在为统一大业四处征战,王世充成为了他的一大劲敌。少林寺所在的位置十分关键,它位于洛阳和武牢关之间,西可救洛阳,东可击武牢关。李世民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先拿下少林寺位置的王世充军事重镇。然而,唐军久攻不下,陷入了困境。

少林寺僧众在这关键时刻,选择了帮助唐军。他们联系了在王仁则手下的将领赵孝宰,赵孝宰先是窃取了王仁则的兵符,然后和少林寺十三位僧人里应外合,活捉了王仁则,将其交给唐军。失去主帅的郑军顿时群龙无首,军事重镇很快被攻陷。

李世民对少林寺僧众的义举十分感激,战后颁发了《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赐少林寺良田四十顷,水辗一具 ,封少林寺大弟子昙宗为大将军僧。少林寺也因此声名远扬,威震四方。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此后,少林寺武学名传天下,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在唐代,少林寺不仅是武术的圣地,更是禅学的重镇。达摩禅派在唐朝兴盛,成为当时佛教的最大宗派。众多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先后驻锡于此,使少林寺成为了禅宗的朝圣地。此外,新罗僧慧昭也曾在此修禅,归国后创玉泉寺,谥号 “真鉴国师”,这也体现了少林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凭借着这些辉煌成就,少林寺被御封 “天下第一名刹”,不仅在宗教领域具有崇高地位,还获得了参政议政的特权,成为了政治、军事、宗教层面兼具影响力的名刹 。

宋朝时期,少林寺在禅宗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北宋元祐八年(1093 年)左右,报恩禅师住持少林寺,他大力弘扬曹洞宗风,使得少林寺 “革律为禅”,正式成为禅宗寺院。这一转变对少林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少林寺在禅宗传承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为了纪念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少林寺还修建了初祖庵及达摩面壁塔。初祖庵坐落在嵩山五乳峰下,是为了纪念达摩面壁而建,庵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碑刻,其中不乏宋代的原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少林寺与禅宗的深厚渊源。达摩面壁塔则是达摩祖师圆寂后,其弟子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塔身上的雕刻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禅宗在宋代少林寺的发展,使得少林寺成为了众多禅僧向往的修行之地。禅僧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探讨佛法,形成了浓厚的禅宗氛围。禅宗的教义强调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种思想对少林寺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少林寺的修行方式更加注重内心的觉悟和体验,与武术的修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 “禅武合一” 的修行理念 。

元朝时期,少林寺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禅宗在少林寺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元世祖忽必烈钦定福裕禅师为少林寺住持,并授权他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禅师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僧,他住持少林寺期间,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使少林寺的建筑规模更加宏大,布局更加完善。在他的努力下,少林寺吸引了众多僧徒前来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成为了当时佛教界的重要中心之一。

福裕禅师还创立了宗法门头制度,为少林功夫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确立了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这一制度使得少林寺的僧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宗法关系,增强了寺院的凝聚力和传承的稳定性。同时,福裕禅师还注重对僧众的培养和教育,他亲自训徒说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佛教人才,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福裕禅师的影响下,曹洞宗回归祖庭,少林寺成为了曹洞宗的重要传承地。这一时期,日本僧人邵元等也慕名而来,到少林寺求法。邵元在少林寺担任执事僧、“当山首座” 和尚等职务,他深入学习禅宗佛法,并与少林寺的僧众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为法照和尚撰文并书写了《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汉字铭文,还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师写了塔铭,这些碑铭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少林寺塔林和碑林中,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邵元等人的到来,不仅促进了禅宗在日本的传播,也丰富了少林寺的文化内涵,加强了少林寺与国际佛教界的联系 。

明朝时期,少林寺的武功达到了极盛,少林僧兵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明朝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战争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嘉靖年间,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少林寺僧众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月空法师率僧兵奔赴东南抗倭前线。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无畏的勇气,以棍法、长枪等绝技重创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记载,僧兵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们的勇猛和战斗力让倭寇闻风丧胆。他们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民间的英雄传奇。

少林僧兵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少林功夫的权威地位在全国武术界得以确立。朝廷对少林寺僧兵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嘉奖,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以表彰他们的英勇行为。这些碑坊不仅是对少林僧兵的褒奖,也是对少林武术的肯定,进一步提升了少林寺的声誉和影响力。

除了抗倭,少林僧兵还参与了其他军事行动,如镇压农民起义等。他们的军事参与,使得少林武术在实战中得到了不断的检验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的内涵和技艺。同时,这也使得少林寺与朝廷的关系更加紧密,少林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

清朝时期,少林寺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僧众们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更加注重佛法的修行和武术的传承。

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较为重视,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对少林寺关怀有加。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康熙皇帝亲书 “少林寺”“宝树芳莲” 二方匾额,其中 “少林寺” 匾额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 匾额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雍正十三年(1735 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工作。此次工程规模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建筑,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乾隆十五年(1750 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表达了他对少林寺的尊崇和对佛法的感悟。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清朝皇室对少林寺的重视,也为少林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然而,清廷对民间习武有所限制,少林寺僧兵制逐渐衰落。为了传承少林武术,僧众们开始转入秘密传承。他们在夜间习武,避免引起外界的注意。千佛殿地面的陷坑遗迹,就是当年僧众们夜间习武时留下的。这些陷坑见证了僧众们刻苦训练的场景,也反映了少林武术在困境中顽强传承的精神。在传承武术的同时,僧众们也注重对佛法的修行,他们在寺院中潜心钻研佛经,弘扬佛法,使得少林寺的佛教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

民国时期,少林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千年古刹几乎毁于一旦。

1928 年,军阀混战,河南处于战乱之中。少林寺为了自保,不幸卷入了这场纷争。吴佩孚手下的樊钟秀与冯玉祥手下的石友三在登封一带激战,樊钟秀将指挥部设在了少林寺内。樊钟秀战败后,石友三恼羞成怒,于 3 月 15 日进驻樊钟秀设在少林寺的指挥部,纵火焚烧法堂泄愤。次日,驻防登封的国民军苏明启旅长,命军士抬煤油至少林寺中,将整个少林寺付之一炬。大火熊熊燃烧,持续了 40 多天,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重要建筑都陷入火海之中,化为一片焦土。寺内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及 5480 卷藏经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大火给少林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其元气大伤。曾经辉煌的千年古刹,瞬间变得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少林寺的建筑、文物、典籍等损失惨重,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就此失传,这不仅是少林寺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此后的数十年,少林寺虽然有重建,但规模不大,住寺僧人也不多,一直未能恢复到昔日的辉煌 。

1981 年,16 岁的安徽少年刘应成(释永信俗名)怀揣着对武术的热爱和对佛教的敬仰,踏入了嵩山少林寺的山门。当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破败萧条的景象。少林寺在历经民国那场大火的劫难后,尚未从伤痛中恢复过来,断壁残垣间,仅剩下 14 名年逾古稀的老僧,他们守着 28 亩薄田,过着清苦的生活,连佛像的金身都已斑驳脱落,整个寺院显得冷冷清清 。

僧人们每日除了诵经修行,还需亲自下地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寺内的建筑大多破旧不堪,亟待修缮,珍贵的文物典籍也在那场大火中损失殆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少林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

转折与发展

1982 年,一部电影的上映,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少林寺黑暗的世界,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这部电影便是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以其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经上映便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电影中,李连杰饰演的觉远和尚,凭借着精湛的少林功夫,在荧幕上大展风采,让观众们领略到了少林武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让李连杰一举成名,更让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声名远扬,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 “功夫圣地”。电影上映后,少林寺的游客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一年内便从 30 万飙升至 200 万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怀着对少林功夫的向往和对佛教文化的好奇,纷纷涌入这座千年古刹。

释永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机遇,他深知,少林寺的复兴之路或许就此开启。1986 年,他牵头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院,致力于对少林武术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1987 年,释永信又发起成立了少林寺武术队,也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少林寺武僧团。武僧团的成员们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不仅在国内频繁演出,还走出国门,将少林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和赞誉,让少林功夫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

1994 年,释永信主张少林寺与 “少林寺牌火腿” 打官司,开创了中国宗教界打名誉官司的先河。这场官司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少林寺的胜诉告终。通过这场官司,释永信深刻意识到了在商业浪潮中,少林寺面临的品牌危机。此后,他开始关注知识产权问题,有了注册商标的意识,决心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林寺的品牌和文化遗产 。

商业帝国的构建

1999 年,34 岁的释永信荣膺少林寺方丈,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掌舵人。从那时起,他便带领着少林寺踏上了一条充满争议的商业化发展之路。

1998 年,在释永信的推动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标志着少林寺正式进军商业领域。此后,少林寺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业务涵盖了文化传媒、餐饮、药品、服饰、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

在品牌保护方面,少林寺积极注册各类商标,截至目前,已注册 700 多个商标,涵盖食品、服装、影视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品牌保护壁垒。2008 年,少林寺直接下属的 “少林欢喜地” 开设淘宝店,经营佛教用品、武术用品等,在网购刚刚兴起时便捕捉到商机,开启了少林寺的电商之旅。2014 年,中国手游集团与少林资管签订合作协议,授权其使用少林品牌研发移动端和电视端的少林相关题材游戏,将少林 IP 与游戏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少林文化的传播渠道 。

少林寺还积极开展文旅融合,凭借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相关媒体数据显示,2010 年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占据登封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主要围绕少林寺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也约占地方财政的三分之一。2019 年游客量峰值达 420 万人次,按人均消费 300 元计算,旅游相关总收入超 12 亿元 。

除了在国内的商业布局,少林寺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释永信表示,少林寺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在海外,他们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 40 多家公司,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少林寺的武僧和法师们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在当地传播少林文化,通过禅修、功夫教学、语言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少林文化。如今,少林海外文化中心已有 200 多家,遍布五大洲主要国家,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中国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 1 亿人,仅海外就约有 6000 万人 。

然而,少林寺的商业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争议始终如影随形。有人认为,释永信带领少林寺积极入世,通过商业化运作,不仅让少林寺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是少林寺的 “复兴功臣”;但也有人指责,少林寺作为佛门清净地,过度商业化违背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将佛门变成了 “摇钱树”,释永信更像是一位 “佛门 CEO”,而非一位潜心修行的高僧 。

在这场袈裟与资本的博弈中,少林寺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引人深思……作为喜欢中华文化普通一员,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少林寺几千年来一直是顶流,也希望未来依然如松屹立!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