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影像,100年前的少林寺!
更新时间:2025-07-31 14:59 浏览量:1
1928年3月,冯玉祥部将石友三与豫军总司令樊钟秀在登封一带激战。樊钟秀把指挥部安在了少林寺,石友三取胜后,带兵冲进寺里,先烧了法堂,接着又让手下搬来上百桶煤油,一把火将这座千年古刹点燃。
大火烧了40多天,天王殿、大雄殿、六祖殿等都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我们看到的少林寺,是后来重建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那么,当年的少林寺是什么样的呢?
1920年,有日本人带着相机,把少林寺当时的样子完整拍了下来。这些照片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还没被战火摧残、没被旅游开发前的古寺原貌。
下面就是1920年少林寺的照片,没有拥挤的游客,更没有各种表演。一直到1980年代之前,少林寺都是下面的景象,和现在的热闹完全不同。
△1920年的少室山气势非凡,主峰“连天峰”高1512米,是嵩山最高峰,自古就有“九顶莲花山”的美称,少林寺就坐落在这片山水间。
△少林寺山门,没有如今游客扎堆拍照的热闹,只有古朴中透着的宁静。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从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跋陀,特意在少室山北麓,修建了这座寺庙。
△寺里的达摩坐像,他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藏经阁藏在古树丛中,1928年石友三就是在这里点的火。
△白衣殿里的“白衣观音”。
△韦陀像手持宝杵,威风凛凛。云游的僧人到了寺庙,都会先看韦陀手里“降魔杵”怎么拿:
扛在肩上,说明能管三天吃住;
横在手里,管一天吃住;
立在地上,就只能管一顿斋饭了。
△方丈室长宽都是一丈,所以叫“方丈”。
△鼓楼建于元代,原本叫“转经藏”,藏有经书。1928年的大火烧得只剩12根柱子,90年代重修。
△西方圣人殿神龛上悬挂着“法印高提”匾额,系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
△初祖庵是为了纪念“达摩面壁”修建的,也叫“面壁庵”。
△天王殿甬道两边,古树高大,庄严肃穆。
△天王殿正面,房檐已掉,墙面斑驳,萧瑟荒凉。
△大雄宝殿的甬道旁几百年的古树,毁于1928年的大火。
△大殿两边的兵器架上的十八般兵器及“清净”“莲花”牌匾。
战乱不断的南北朝,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有很多田产。为保护寺院,以僧稠为首的僧人,开始练武强身,这就是少林武僧的由来。
△六祖堂里的塑像,分别是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达摩洞是一个天然石洞,传说达摩在这里面壁九年,开创了禅宗,少林寺也因此成了“天下第一祖庭”。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的墓地,有唐至清代的228座塔。
少林寺历代住持名单↓
少林寺的渊源,可以从历史起源、禅宗发展、少林功夫形成等方面来看:
1、历史起源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2、禅宗发展
- 达摩祖师开创禅宗: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 唐朝时期兴盛: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成为唐代佛教最大宗派,少林寺也成为当时的禅学重镇,众多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先后驻锡于此。
- “革律为禅”: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3、少林功夫形成
- 隋末唐初初步形成:隋朝末年,为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初步形成。唐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十三和尚助李世民擒拿王仁则,立下战功,受到唐太宗封赏,少林功夫也随之声名远扬。
- 明朝大发展:明朝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少林功夫在实战中得到检验,确立了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4、重要发展阶段
- 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 元代: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他还创立了少林寺“七十字辈”和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为少林功夫的崛起和体系门派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 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写匾额、赋诗。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重建少林寺,使其逐渐恢复往日风貌。少林寺还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与交流活动,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