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随时开“研”!看刑检干警如何用“即时研讨+思考作业”锻造办案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30 15:44 浏览量:1
为持续提升干警的专业素养、办案质效和履职能力,统一司法尺度,强化部门内部协作与知识共享,我院第一检察部积极推行并深化案件案例研讨常态化工作机制。旨在通过对典型、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的研讨,构建开放、深入、务实的业务交流平台,形成“在办案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的良性循环。
遇难题,即刻“碰头”
案件承办人在办理过程中遇到法律适用疑难、证据认定分歧、定性争议、新类型问题、处理结果把握不准等情况,承办人随时提出研讨需求,简要说明案件关键点及争议所在。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紧急性,部门即时协调干警快速组织研讨。
会前“作业”,深度思考
研讨会前将选定案例的基本案情、证据摘要、争议焦点、承办人初步意见等材料发送给全体参会人员,再针对案例的核心争议点或难点,布置具体的“思考作业”。要求参会人员在会前认真研读材料,完成思考作业,并形成书面提纲或简要报告,按时提交至承办人。强化参会干警深度思考,避免“空谈”,提升研讨的效率和质量。
会上“交锋”,畅所欲言
会议由部门负责人主持,明确研讨议程,控制节奏。案件承办人详细介绍案情、证据、焦点难点及个人意见。明确强调研讨目的在于探讨问题、寻求共识、共同提高,而非评判个人能力或办案对错。鼓励参会者基于事实和法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引导讨论围绕案件事实、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程序规范等核心问题展开。重申研讨内容的保密纪律,确保交流环境安全。结合提交的“作业”,引导参会者就焦点问题展开充分辩论、补充。资深检察官分享经验、解读法律政策。鼓励运用立法本意、类案检索、法理分析等多种方法。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主持人引导梳理不同观点,就关键问题形成意见或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例如我院刑检部门近期组织的关于某案件诉讼时效问题的研讨,会前部门负责人布置了“思考作业”。该案的问题焦点在于对犯罪情节的认定以及追诉起算时间。研讨会上,大家围绕情节界定、法律理解展开了辩论,因该问题无相关司法解释及案例指引,第一次研讨未能形成一致意见,通过部门全员深入学习,各参会干警通过检答网、案例库及相关司法部门公开网站等渠道,查找到相关法学理论支撑,最终为案件准确定性、正确处理厘清了思路,也为此类案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会后转化,知识沉淀
研讨会议为承办人处理类似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智力支持。通过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办案规则、证据标准、法律适用要点,为部门内部业务做出指引。将优秀的“作业”成果汇编共享,供部门干警学习借鉴。
意义与效果,成效看得见!
“作业”布置鼓励干警进行主动、深入的个案研究和类案检索,有效克服惰性,提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资深检察官的宝贵经验和青年干警的新锐视角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加速青年干警成长,实现经验的有效传承。通过对类案、疑难问题的集中研讨,集思广益,为承办人处理复杂案件提供多角度参考,降低决策风险,提升案件处理结果的精准性和公信力。常态化机制也使业务学习成为工作习惯,营造了“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常态化研讨有助于及时发现办案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为集中智慧解决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平台。推动将法学理论、前沿研究成果与办案实践更紧密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