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央企项目故事|地面平整度的“精细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29 22:38 浏览量:1
鲁网7月29日讯“想象一下,3毫米,房间地面平整度最大偏差不到两枚硬币的厚度。”中交青岛总部基地即将投入运营,每当遇到前来咨询的客人,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建安分公司技术主办王毅都会上前介绍。说话间,他拿出一颗钢珠放在地面,轻轻一碰,钢珠滚动,未曾出现丝毫的跳动和卡顿,就像是在光滑镜面上自由驰骋,让在场众人不禁赞叹。
中交青岛总部基地项目定位为高端写字楼,包含D1、D2两栋商务办公楼,建成后将成为青岛西海岸区域的商务新地标。“我们既要做好形象打造,更要在看不见的地方做足功课。”为了给众多优质企业提供舒适、优质的办公环境,项目团队坚持用精雕细琢保障工程品质。
“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结构混凝土完成面上直接铺设地暖模块,地面平整度偏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但常规现浇混凝土工艺无法满足需求。”施工策划会上,技术负责人王耀勋严肃地说。普通房建项目使用的常规现浇工艺允许的平整度误差大多在“厘米级”。可如今的“毫米级”意味着要将地面化作波澜不惊的水面,不能有大的波动。这一标准对于保障施工质量和地面的美观度至关重要,但对项目团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何改进工艺,让项目团队犯起了难。“既然要做‘水面’,那不如利用液体的特性,让地面自行‘找平’。”王毅提出了想法。“对呀,我们索性在现浇混凝土层基础上加上一层水泥基自流平,凭借其流动性和快硬高强的特点,实现地面的快速找平。”王毅的话,让大家眼前一亮,地面找平优化工艺很快便确定了下来。
实践出真知。D1号楼第3层桁架预制板安装完成后,便迎来了第一次混凝土浇注。在混凝土刮平收面过程中,王毅用激光水准仪进行初步找平,王耀勋拿着塔尺进行跟踪测量。“误差0毫米、2毫米……5毫米,快停一下!”看到超出误差范围,王耀勋立刻叫停。“这个地方偏差怎么这么大?”经过反复对比查看,他发现是预制板自带的桁架筋太高,绑扎的钢筋网面也随之增高,进而导致限定7厘米的混凝土浇注厚度难以完全覆盖。如此一来,原定的地面找平优化工艺便无法实施。
“桁架筋太高,混凝土浇注完成后,不好收面更难以控制平整度,必须要优化上游工序。”王耀勋迅速与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家开会优化桁架筋高度。经过科学测算,优化后的桁架筋高度不影响构件受力和叠合板质量,现场施工得以继续推进。
优化桁架筋高度后,在地面混凝土浇注现场,项目团队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坚持进行找平测量、复核。“1毫米、2毫米、1毫米……地面整体平整度复测检查合格。”看着验收人员用水准仪对整体地面平整度进行复测检查时,项目团队仍然紧张不已。在听到“合格”的一刻,大伙儿无不松了一口气。
如今,中交青岛总部基地的地面,宛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那细腻的纹理、平整的表面,不仅满足了高端写字楼的严格要求,更为未来的办公者提供了舒适的体验。而项目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匠心独运,也如同这平整无瑕的地面一般,成为这座商务新地标的坚实基础。(通讯员 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