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街巷织梦:解码沪穗双城如何以“绣花针”功夫绣烟火长卷与诗意栖居

更新时间:2025-03-12 12:45  浏览量:8

马路,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生活的呼吸。在上海昌平路的栾树绿廊下,市民驻足赏花;在广州新河浦的红砖洋楼间,人们悠然踱步......本文以这两个城市的历史街区更新为例,探索如何让城市更新“长”在烟火里,成为市民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作者摄,看红砖洋楼与栾树绿廊的对话

01

马路变“客厅”:从车行优先到步行友好

· 上海昌平路:口袋公园带串联“林荫下的慢生活”

上海昌平路以栾树林荫闻名,但长期被茂密树冠遮蔽的街区显得幽暗沉闷。

昌平路林荫下的绿道:栾树掩映中,老人推着婴儿车漫步,年轻人坐在长椅上休憩,街角的花坛旁立着雕塑装置,艺术与市井在此交融。图片来源: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24/doc-inazvzaz5294750.shtml

改造后,昌平路将绿化带升级为“口袋公园带”,新增蜿蜒绿道、儿童乐园和24小时公厕,地砖改用明亮的灰白色系缓解光线问题。市民可在此散步、遛娃、休憩,甚至偶遇一场露天艺术展。“林下绿廊”的设计,让马路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公园。

· 广州新河浦:“车道变街区”的静谧革命

新河浦曾是中共三大会址所在地,拥有400余栋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群。改造前,这里以车行为主,混凝土车道割裂了历史街区的整体性。

新河浦改造后的步行街巷:红砖墙面与拱形门廊交错,骑行者与行人共享街道,阳光透过绿树洒在灰白地砖上,勾勒出慢生活的轮廓。

通过“重塑一径一馆”的规划,新河浦将13条背街里巷改造成以行人为主的人文街巷,消除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台阶高差,拓宽步道并增设止车柱,让轮椅与婴儿车也能畅行无阻。“车道变街区”的设计,让游客在红砖小楼间漫步时,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东山洋房生活。

两地的改造都摒弃了“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精细化设计,将马路转化为公共生活的载体。昌平路的“公园化街道”与新河浦的“红色文化路径”,本质上都在重构“人本尺度”的街区空间。

02

历史与烟火共生:老建筑如何“活”出新滋味?

· 上海苏河湾:工业遗产的“商业文艺复兴”

原四行仓库、慎余里等历史建筑被改造为苏河湾万象天地,设计师通过地下商业空间与空中连廊,将历史遗迹与现代商业无缝衔接。曾经的纺织厂仓库变身网红咖啡馆,石库门里弄融入潮流市集,市民既能触摸历史肌理,又能享受时尚生活。

苏河湾万象天地空中连廊:工业风的钢架结构与老砖墙交织,市民在连廊上俯瞰苏州河,咖啡香气与江风一同流淌。图片来源:https://www.meipian.cn/4ziev4v7

· 广州新河浦:危旧公房变身“红色美术馆”

恤孤院路7号原为危旧物业,改造后成为多功能文化中心:一层是游客中心,二层展示红色历史,三层开设红色讲堂。设计团队采用“修旧如旧”手法,保留清水红砖墙与西洋式窗框,同时植入现代光影艺术,吸引年轻人打卡。老建筑不再只是“标本”,而是承载新功能的“文化客厅”。

新河浦红色美术馆外景:砖墙上保留着斑驳的岁月痕迹,玻璃幕墙倒映出绿树与蓝天,历史与现代在此碰撞出火花。

无论是上海的“工业遗产再生”,还是新河浦的“红色基因活化”,更新逻辑都强调功能适配。老建筑需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而非单纯“冻结”历史。

03

市井烟火中的“绣花功夫”:细节如何打动人心?

· 上海昌平路:“一店一策”的店招革命

昌平路沿街商铺的外墙统一为砖红色基调,但每家店招设计均与店主协商,保留个性化表达。牛奶棚门前镶嵌1947年老地图浮雕,石库门墙绘再现老上海生活场景,让市民感受到“街道可阅读”的温度。

昌平路个性化店招:砖红色墙面上,复古灯箱与手写字体错落有致,转角处的老地图浮雕成为路人驻足拍照的“彩蛋”。图片来源: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24/doc-inazvzaz5294750.shtml

· 广州新河浦:菜市场的“万花筒美学”

东山肉菜市场通过“彩色万花筒”设计,将冷巷通道的屋顶改造成艺术装置,新增风雨连廊与无障碍坡道。岭南传统骑楼元素与现代艺术碰撞,既保留市井气息,又提升购物体验。

东山肉菜市场彩色连廊:阳光透过彩色玻璃顶棚洒下斑斓光影,买菜的老人与拍照的游客共享同一空间,烟火气与艺术感并存。

城市更新的“绣花功夫”,体现在对市井需求的精准回应。上海的店招设计与新河浦的菜市场改造,都证明细节的温度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赢得民心。

昌平路陕西北路转角处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http://sh.people.com.cn/n2/2024/0624/c134768-40889812.html

04

市民参与:从“被动接受”到“共同缔造”

· 上海昌平路:85%的民意采纳率

改造前期,静安区人大代表收集138条市民建议,其中118条被采纳。例如,蒋家巷花园保留石库门牌坊、溪梦园新增公厕等,均源自居民的实际诉求。

昌平路保留的石库门牌坊:牌坊旁的老树依旧茂盛,居民在树下摆起象棋桌,历史符号与日常生活在同一画面中延续。图片来源:http://sh.people.com.cn/n2/2024/0624/c134768-40889812.html

· 广州新河浦:社区共建中的“全民设计师”

在河涌碧道改造中,新河浦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需求,增设亲水平台与休憩座椅;逢庆社区利用闲置角落打造“勤学公园”,让居民房前屋后的“边角料”空间焕发新生。

新河浦河涌碧道亲水平台:市民坐在水边的木质台阶上闲聊,孩子们在绿荫下追逐,改造后的河涌成为社区“会客厅”。图片来源: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113372325708273166&sourceFrom=search_a

上海昌平路与广州新河浦的更新实践,共同诠释了一个真理: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空间服务于人,而非让人适应空间。无论是闲坐昌平路的林荫长椅,还是漫步新河浦的红色街巷,市民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未来,当更多城市将“压马路、晒太阳”的需求融入更新蓝图,我们的街道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博物馆”与“幸福的发生器”。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