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烟火气 更具秩序感 庙前街道外摆经营背后的“绣花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29 03:47 浏览量:1
傍晚,暑热渐渐散去。街边,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约三两好友,临街而坐,吹着晚风,品味美食,这是许多消费者喜欢的餐饮方式,也是夏日经济的一大特色。
在消费者享受惬意的同时,外摆经营为城市管理带来挑战。最近,迎泽区庙前街道以商户较为集中的南海街为试点,探索外摆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寻找“烟火气”与“秩序感”平衡之间的最优解。
一份承诺
南海街是一条民族风情街,南接迎泽大街,北连水西门街。这条470米的街巷共有63家商户,既保留了老太原的烟火温情,又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怎样在激发经济活力、满足需求的同时,维护整洁、有序、安全的街巷环境?
烟火气的持久,离不开“放管结合”的治理智慧。庙前街道引导商户签订“商户外摆经营承诺书”,明确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内容主要包括:每日12时至14时、18时至22时30分,两个时段可外摆经营;不得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和公共设施,不得占用机动车道、阻碍行人通行,不露天加工;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保证做好日常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垃圾在指定时间倾倒至指定地点;不得发生影响交通、市容、安全、扰民等情况;每日闭店后30分钟内清理经营区域物品和垃圾,保持干净整洁。
这份“承诺书”像一张隐形的网,兜牢了商户的经营自由与街巷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城管执法人员与社区联合开展每日巡查,按照“安全有序、适当放宽,疏堵结合、管服并举”的思路展开日常管理。
谈到外摆经营,马家蒸饺店的经营者谢师傅说:“我是首批签订‘承诺书’的商户。以前外摆不讲规矩,比较杂乱。现在划定责任区,谁外摆谁负责,街巷整洁多了。好的环境靠大家一起维护,街巷美了,生意自然更好。”
部门联动
“能否腾出更多街边空间;是否可以新建公厕……”在探索外摆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少商户提出建议。本着“便民利民为重、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原则,庙前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综治网格工作机制,通过单位与部门联动解决问题。
为了高效利用街巷空间,庙前街道城管与交警部门联动,取消南海街两侧停车位,撤除隔离栏,释放300余平方米空间。“这不是简单的拆改,而是打破条块管理分割。我们联合交通、城管、商户开了12次协调会,最终定下‘1.5米外摆线’,既保通行又利于经营。”庙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丁雄飞介绍,“接到‘找厕难’诉求后,我们联合区财政、教体部门现场勘查,最终决定将区教体局办公楼临街部分改造为公厕,既省了征地成本,又让公共服务离群众更近。”
南海街各社区还对网格巡查实行精细划分,实现“定人定岗定时”,对轻微超范围经营的商户现场进行温馨提醒。对多次违规者纳入重点监督清单,与商户负责人共同制定整改计划,引导其主动调整经营布局。各社区每月汇总居民反馈的通行、卫生等问题,明确整改计划,形成管理闭环。
刚柔结合
治理的温度还体现在部门与商户的“双向奔赴”中。迎泽区城管执法大队庙前中队多次邀请商户代表和各部门代表围坐畅谈,开展“城管执法开放日”活动,引导商户主动排查隐患,安全有序经营。
此外,南海街各社区在外摆经营的柔性引导上不断尝试。新建路一社区将重点放在精细化管理上。“我们组建了由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每晚在街巷巡查。”社区党委书记白皓介绍,“对于违反管理约定的,我们会善意提醒,做到既维护商户生意,也确保街巷整洁。”
南海街二社区在“放管结合”上下功夫。社区党委书记孔奇芳说:“我们会检查商户是否做到‘门前五包’,及时提醒超线摆放、垃圾未及时清理的商户,在达标的商户中每月评‘文明经营星’,通过激励,让管理既有规矩又有温情。”
这样的管理方式试行一段时间后,商户普遍认可。美烧吧烧烤店经营者说:“每晚都有工作人员过来看看,不是来挑刺儿的,而是帮着我们规整。上个月,我们的营业额涨了近三成。你看这白色区域标线多清楚,咱摆得整齐,顾客看着也舒服。前几天有客人不小心把汤洒在地上,社区人员马上递来拖把。现在街面干净了,回头客更多了。”
庙前街道在探索街巷外摆经营精细化管理中形成了“日走访、周答复、月总结”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引导商户长久经营,推动商户经营更好地融入街巷风貌,让商户成为街巷“大家庭”中的一员。
并州新闻 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