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郑修钤:60载匠心磨砺漆艺“针”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23 17:19  浏览量:1

郑修钤。

他用60年时光,绘就精彩漆艺人生;他是把针刻技艺结合到当代福州漆艺制作中的第一人。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修钤。

郑修钤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漆画《春、夏、秋、冬》至今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走向国际舞台,《冬韵双口脱胎瓶》《渔舟唱晚》亮相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同时入选美国纽约曼哈顿37届国际博览会,成为中国漆艺的杰出代表。近日,记者在郑修钤的作品陈列室采访了他。

郑修钤1946年出生,福州马尾亭江人。1964年,他考上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刻,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工作,跟随漆艺大师李芝卿学习,进步飞速。

1972年,郑修钤被选派到湖南长沙参加马王堆文物复制工作,成为唯一全程参与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摸索,他成功“复活”了2000多年前的汉代漆艺针刻技术。

回到福州后,他率先将漆艺针刻技术应用到当代福州漆艺创作中,创作出一系列融合汉风古韵与现代审美的精品,如《青针刻图案三角脱胎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5年,郑修钤接受政府委托为尼泊尔修复《五扇博古漆器围屏》,是他漆艺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修复过程中,他遇到诸多难题,如边框变色、青铜器物薄料上色等,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一一克服。“屏风上青铜器图案的色彩把握是修复的最大难题。”郑修钤经过多次琢磨,用烟熏过的银箔碾碎磨成粉,调入大漆过滤后,终于调成古铜色,表现出厚重的青铜质感。在他的努力下,五扇屏风重放光彩。

陈列室里摆放着数十件郑修钤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既展现漆艺的传统魅力,又具有时代气息,其中,《仿汉代针刻漆盒》《冬韵双口脱胎瓶》等引人注目。《冬韵双口脱胎瓶》巧妙地将传统造型的两个大小不等的瓶子连为双口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是我在造型上的创新,避免了雷同和平庸。”郑修钤说。

蛋壳镶嵌技法上,郑修钤也有自己的全新诠释。“你看,《布达拉宫》的墙面就是用蛋壳铺贴上去的,一般的手法都是平贴,缺乏变化,而我创新使用明暗过渡技法,让它体现出黑白渐变的效果。这样很难贴,很考验细心程度。”郑修钤介绍。

2006年退休后,郑修钤成立了漆艺工作室,一边创作、研究漆艺,一边培养人才,被聘为福建师大美院硕士生导师、福建商学院客座教授。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郑修钤依旧创作不断。(关志杰 叶诚)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