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夫”为媒,第二届澳洲顺德功夫美食节彰显文化张力与经济活力
更新时间:2025-07-21 00:57 浏览量:1
7月19日,悉尼Kogarah图书馆广场晨曦微露,全球第四座官方授权的李小龙铜像静静伫立,迎来世界各地“龙迷”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第二届“澳洲顺德功夫美食节——九大簋”活动拉开帷幕。这场以纪念李小龙逝世52周年为契机的活动,以“功夫美食”为主题,旨在弘扬顺德饮食文化与匠心精神。
第二届“澳洲顺德功夫美食节——九大簋”活动开幕。
活动由顺德联谊总会、龙迷会及“顺德味道”联合主办,将持续至7月20日,涵盖美食、文化、商贸等多领域交流。这不仅是一场美食与功夫的盛宴,更成为人文经济学的一次生动实践——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核在此交融,传统与现代在此对话,东方与西方在此共鸣。
功夫精神
从武术到美食的文化转译
“真正的功夫,是让对手心服口服的艺术。”李小龙的哲言,在顺德名厨的刀工火候中焕发新生。当晚6时30分,首场“九大簋功夫美食晚宴”在Hurstville顺德味道旗舰店举行。由孙永康、王福坚、刘均平、区建恩、曾锐文等顺德名厨联袂打造的“九大簋”宴席,每一道菜都是“舌尖上的功夫片:头抽豉油鸡、黑松露捞鲍鱼、反骨鳝……暗含食材刚柔相济的智慧。
顺德名厨现场展示高超厨艺。
“顺德菜就是厨道功夫。”活动总策划罗发祥说。这种将工匠精神具象为“厨道”的表达,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就像开幕式上的“金猪祈福”仪式,不仅寓意吉祥,更以“太公分猪肉”的古老传统,传递团结与共享的精神。
人文经济学
文化IP的商业赋能
活动构建了“文化沉淀—产业转化—资本对接”三位一体的价值链:首先是文化地标——2011年由顺德区政府相赠的李小龙铜像成为精神符号;其次是产业创新——乐淘超市开创“美食+零售”模式,将顺德食材转化为可流通商品;随之是商贸联动——中澳女企业家午宴促成多项跨境合作,涵盖多个领域。
两地女企业家交流。
乔治河市副市长刘娜心指出:“活动每年带动周边商业增长,证明文化认同能产生真实的经济效益。”
社区功夫
多元文明的“和而不同”
在Hurstville广场的“功夫夜市”,文化融合的图景生动上演:本地青少年跟随南拳师傅扎马步,粤剧演员与土著艺术家即兴合奏,顺德美食摊位前排满各族裔食客。这种“各美其美”的社区生态,恰是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哲学的映照。
澳顺联谊总会龙永雄坦言:“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功夫追求内外兼修,商业合作也要义利并举。”这种价值观的输出,使活动获得新南威尔士州多元文化委员会的支持。
九大簋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九大簋"不仅是顺德美食的巅峰呈现,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饮食文明史。"簋"作为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原本承载着祭祀与宗法之重,而顺德人将这一古老形制转化为宴席规制,以经典菜肴诠释"天地人和"的哲学——每道菜都暗合”九”寓意圆满与尊崇的深意。
晚宴上,九道经典菜肴搭配功夫表演、粤剧、拍卖等环节,压轴菜连年拍出高价,成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缩影。罗发祥感慨:“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没吃过顺德菜,就像没尝过真正的粤菜。”
这场跨越饮食、商贸、社区的盛会,以“功夫”为纽带,展现了文化IP如何撬动经济杠杆。当李小龙的哲学从银幕走向生活,当顺德菜从岭南飘香澳洲,人文经济学的答案愈发清晰:唯有扎根文化深度,才能成就发展高度。
恰如李小龙功夫如水般适应变化,又似功夫般坚守本真,或许正是这场实践留给世界的启示。
文、图/顺德融媒记者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