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高手”暖城齐过招,鄂尔多斯这场“大比武”赛出真功夫,更赛出人情味儿!
更新时间:2025-07-20 17:46 浏览量:1
当调解桌变成“竞技场”,当法律条文遇上生活智慧,一幕幕真实发生过的家长里短场景,化作了调解员同台竞技的“练兵场”。7月16日至18日,鄂尔多斯市妇联与市司法局联袂打造的“石榴花开耀北疆·暖城守护万家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大比武”火热开擂。
10支代表队、30名调解骨干齐聚一堂,从满头白发热心家长里短的“好大姐”,到倾心妇女权益的“大律师”,在笔尖交锋与情景推演中较量真功夫,在知识比拼与实战模拟中淬炼硬本领,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较量”中,为“暖城”注入守护万家幸福的新动能。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山丹,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峰,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单位领导出席,为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
01
三大关卡“炼真金”
调解本领“见真章”
这场“比武”没有硝烟,却处处都是技巧智慧、业务素质的激烈交锋。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像一套精准的“试炼体系”,筛出调解队伍里的“武林高手”。
“笔试环节”是实打实的“基础功”考核。法律条文的灵活运用、典型案例的抽丝剥茧、调解流程的规范操作,每道题都是对专业储备的“硬核”检验。选手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里,藏着的是调解员们用知识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决心。
“模拟调解”堪称最“上头”的“实战演武”。6分钟内,“高仿真”案例里的夫妻争吵、财产纠纷、亲情隔阂轮番上演。选手们既要搬出法律的“硬道理”,又要揉进人情的“软温度”:有调解员一句“夫妻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轻松欢笑破冰,也有“老人要的不是赡养费,是孩子常回家看看的脚步声”温情戳中泪点,剑拔弩张的模拟僵局在调解员的真情流露和法理交融中,化作握手言和的幕幕温情。
“知识竞赛”则是速度与智慧的“大比拼”。必答题稳扎稳打显功底,抢答题电光火石见反应,风险题敢闯敢拼露胆识。当主持人“夫妻一方人身损害赔偿”的问题抛出,抢答器的滴答声里,是调解员对法条的烂熟于心;面对“家暴调解突遭持刀威胁”的难题,从容应答的背后,是守护弱势群体的专业底气。
02
专业导师“传帮带”
调解技能“加满油”
“不能光会干,还得会琢磨”。活动特意请来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尚继征、程延军专家以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老师等专业力量组成“调解智囊团”,把枯燥的法条和书面的技巧,化为大家听得懂的“生活故事”,用“张家长李家短”的真实案例拆解调解技巧:“调解婆媳矛盾,先听婆婆说10分钟‘委屈’,再拉儿媳聊一会‘婆婆的好’,距离立马就拉近了一半。”接地气的释法讲解让选手们茅塞顿开,笔记本上记满的“锦囊妙计”,转眼就用到了调解现场。
03
比武奖状“拿在手”
肩上责任“再升级”
经过激烈角逐,“大比武”共评选出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集体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组织奖4个。颁奖台上,证书映着笑脸,掌声裹着期许。获奖选手拿着证书感慨的说:“这张奖状不是终点,是下次调解时更有底气的起点。”集体奖获得者们也纷纷表示:“回去就把‘比武’学到的妙招教给更多基层调解员。”
“这次比赛既展现了选手们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和高超的人民调解技巧,更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和有效举措”。市司法局副局长徐海东说,“每个奖项都是一份‘军令状’,我们要让‘暖城’的每一户家庭,都感受到人民调解的温度”。
如今,“大比武”活动虽已成功落下帷幕,但暖城的调解员们正带着比武中学习交流到的新技能重新出发。他们像一颗颗紧密相拥“石榴籽”,深情扎根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用法律的精度丈量公平,用情感的温度化解矛盾,让鄂尔多斯市的万家灯火里,多一份和谐,少一份纷争——这,就是这场“大比武”活动最动人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