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数学家故事(13)】数学没有捷径,唯有‘笨功夫’能出真学问!

更新时间:2025-07-19 20:57  浏览量:1

在二十世纪中国数学的星空中,姜立夫的名字如同一颗执着燃烧的恒星,用一生的光热照亮了中国现代数学的拓荒之路。

1890年,这位日后的数学巨匠诞生于浙江平阳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丧父的他,在母亲“耕读传家”的信念中埋下求知的种子。1911年,带着对数学的懵懂热爱,他远渡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成为该校数学系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当同窗沉迷于理论研究的象牙塔时,他的笔记本里早已写满对“如何让数学扎根中国”的思考。

1920年,姜立夫婉拒了国外名校的挽留,带着几十箱珍贵的数学典籍回到祖国。在南开大学,他亲手搭建起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这个最初只有他一位教师、三名学生的“微型学科”,却成为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起点。他独创“螺旋式教学法”,把艰深的微积分讲成“带着逻辑韵律的诗”,连物理系的学生都慕名旁听。有一次,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复杂定理,他在黑板前连续推演四小时,直到指尖沾满粉笔灰,声音因沙哑而微颤,窗外的月光已悄悄爬上他的肩头。

抗战烽火中,他带着数学系的图书仪器辗转西迁,在云南蒙自的破旧庙宇里继续开课。没有黑板,就用锅底灰混着桐油在墙上涂画;没有课本,就亲手刻写油印讲义。有学生问他:“国难当头,学数学有何用?”他指着窗外敌机轰炸后留下的弹坑:“正是因为国家弱,才更要有人做基础研究。数学是科学的根基,根基扎得深,民族才能站得稳。”

这位“中国微分几何之父”,一生没发表过多少论文,却培养出陈省身、江泽涵等一大批数学名家。晚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他仍坚持每周给学生开“数学讨论班”,80岁高龄还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车筐里总装着几本翻得卷边的外文专著。

1978年,姜立夫先生溘然长逝,临终前他留给学生的最后一句话是:“数学没有捷径,唯有‘笨功夫’能出真学问。”如今,当中国数学界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绽放光彩时,人们总会想起这位拓荒者——他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学问的高深,更在于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祖国大地的赤诚。那些他亲手点燃的数学之光,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在照亮后来者的路。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