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外弧慢练得沉劲,内弧快发出弹抖,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18 14:39  浏览量:1

太极拳的弧,分内外。外弧如江河奔涌,内弧似暗流激荡,一慢一快,一刚一柔,构成了拳法的阴阳之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打拳,不能心存侥幸。所有的巧合,都经过精心计算。

能力大,经验丰富,遇到好机会,能发出好劲。所谓被动,是一种掩饰,身具实力的人,没有被动的,也被动不了。做着做着,自然而然就处于成主导,别人压不住你,除非有比你更强的。

打拳,意识很重要,拳架里,老有个纵的意思,这体感是对路的。中定,不意味着不能动,而是随机求中。说一个人身上滑,是找不到他的重心。

不仅是劲活,黏住你,还发不出力,自然摸不到他的罩门。肩膀,是两个部位,肩轴和膀子。摘开肩轴,才能脱开膀子。抡也好,弹也罢,松活产生弹性。

沉得住劲,一趟拳下来,强度不会小,你看他练拳慢慢悠悠的,但头顶直冒白烟。身子里头,非常沉实,绝对不是空的,密实。练拳,别的先别管,整劲练出来,再说。有人一辈子,就练整,照样功夫大。

整劲,来自合劲,叫整合。吊丹,束肋,三椎合一等等功法,都能求出整劲。周身一家,指的是整。周身相随,指的是活。外弧讲究“面”,慢练方能得沉劲。老一辈拳师常说:“背如龟壳,臂似撑伞。”

走背弧时,脊椎如弓,两膀展开,仿佛背后贴着一面圆盾,掤劲自然浑厚。曾有位练陈氏太极的老师傅,打拳时后背弧线饱满,旁人推他,手刚触到背,就被一股绵长的劲弹开。

他说这是“走球外壁”,看似绕远,实则劲长。外弧的粘劲,就像海浪推沙,慢而沉,却能裹住对手的力道。杨露禅当年与人推手,手臂画大弧,对方只觉得力道如泥牛入海,正是外弧吞盖劲的妙用。

外弧练到深处,反而要轻灵。民国时一位高手打拳,动作大开大合,衣袖带风,但落脚无声。旁人问他为何不沉,他笑答:“沉在骨里,不在皮上。”外弧的轻,是沉到极致的松,如同大树枝叶摇曳,根却深扎土中。

内弧则截然不同,它求“线”,快练才能爆发出螺旋劲。丹田一缩,脊柱如拧毛巾,劲从脚底窜到指尖。形意拳讲“腰如车轮”,太极的内弧亦是此理。有位练武氏太极的拳师,发劲时腹部突然塌陷,脊柱一抖,对手还没反应过来,人已跌出丈外。

他说这是“弹簧藏在肚子里”。内弧的弹抖,靠的是塌缩,胯根内掖,腹股沟收紧,骨盆下坠,整个人像压紧的螺旋,瞬间释放。内弧的案例更显刁钻。

上世纪上海一位拳家,与人交手时总爱用“掖胯裹腿”的短弧,对方以为他要退,谁知他腰胯一拧,劲从腿根直冲掌心,打得人脚跟离地。这种劲,俗称“冷脆”,正是内弧塌缩的极致表现。

内弧的圈小,却像电钻,一点破面。内外弧的配合,是太极的至高境界。外弧主守,如城墙厚重;内弧主攻,如暗箭难防。北京曾有位名师,打拳时外弧慢如推山,内弧却快似闪电。

弟子问他为何两种速度并存,他说:“外头是给别人看的,里头是给自己用的。”这便是“太极变频”,外缓内急,外松内紧。练拳如修心。外弧是儒家的敦厚,内弧是道家的机变。

没有外弧的沉,内弧的抖便是无根之木;没有内弧的疾,外弧的粘终是死水一潭。弧走阴阳,拳藏天地。慢时如海纳百川,快时似电裂长空,这便是太极的弧线。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