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徐爱录》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16 01:27  浏览量:1

知行合一

《传习录》详解之《徐爱录》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这段对话出自《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徐爱之间关于“知行合一”的一段重要问答。它不仅揭示了阳明心学对“知”与“行”关系的根本理解,也批判了后人对古人思想的误解,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解释: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开来说,也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清楚明白。一方面做‘知’的工夫,一方面做‘行’的工夫,这样功夫才有落脚处。”

这是传统理学(尤其是朱熹)的观点:知和行是两个阶段、两种工夫,先求知而后实践,才能真正修身。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

解释:
王阳明回答说:“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偏离了古人的本意。”

他指出,将“知”与“行”割裂为二,是对古人本意的误解。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解释:
我曾说过:“‘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这是阳明“知行合一”论的核心表述:

“知”不是空洞的知识,而是指导行动的意识;“行”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对“知”的实现。所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解释:
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即使只说“知”,里面就已经包含“行”;只说“行”,里面也已经有了“知”。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必然引发“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体现“知”。二者不可分割。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解释:
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是因为世上有些人做事糊里糊涂,盲目行动,完全不思考反省,这不过是胡乱作为。所以必须强调“知”,才能让“行”变得正确。

这是针对那些“只有行,没有知”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知”来规范“行”。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解释:
还有一种人,整天空想幻想,不去实际践行,只是凭空猜测、臆想,所以必须强调“行”,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知”。

这是针对那些“只有知,没有行”的人而言——他们需要“行”来验证和深化“知”。

观点内容知行本质知与行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的作用是行的指导原则,是行动的动机与方向。行的作用是知的落实与验证,是知的最终完成。古人设教将知与行分开讲,是为了因材施教,纠正不同偏颇之人。误读之处后人误以为知行是先后两个阶段,导致空谈理论或盲目实践。

王阳明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的“知行合一”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修行之道、人生之道。它提醒我们:

真正的智慧在于行动;真正的行动源于觉悟;一切学问、修养,都应在“知”与“行”的统一中进行。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