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润城这道“功夫菜”——民盟天津市委会“津盟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纪实
更新时间:2025-07-15 18:44 浏览量:1
天津团结大厦会议室内,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余韵未歇,掌声如潮。不久前,民盟盟员、天津市文联副主席、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带来的“北方鼓曲知识”讲座,让台下的盟员和机关干部深切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震撼。“鼓曲就像流淌在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基因,守住它,就是守住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参会盟员、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戴雨桐深有感触地说道。这一幕,是民盟天津市委会“津盟文化大讲堂”2025年第一讲的场景,也是该系列活动的第9讲。
自2023年5月创立至今,“津盟文化大讲堂”已举办10期,先后邀请来自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的文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登台授课,覆盖盟员及机关干部近600人次。从故宫文物医院的科技修复到天津五大道的建筑密码,从“大一统”的文化基因到方言保护的乡愁守护,从文学经典的深入阅读到雕塑艺术的深刻赏析,这座讲堂以文化为纽带,正成为天津民盟深化政治共识、提升履职能力、服务城市发展的独特品牌。
定位
以文化传承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津时指出,‘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举办好‘津盟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是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举措。”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杨淑鑫这样阐明活动初衷。“作为参政党地方组织,履职不仅需要政治素养,也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杨淑鑫进一步介绍,“文化是民盟的主界别之一,民盟先贤如费孝通、季羡林等皆是文化巨擘。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作为参政党理应有所作为,我们创办‘津盟文化大讲堂’,就是要以专业力量唤醒文化自觉,让盟员从‘知’到‘行’,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首讲嘉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宋纪蓉以“故宫文物医院”高起点开篇。她通过青铜器、古书画等修复案例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更以一幅修复完成的宋代画作为例,深刻阐释了“工匠精神”如何突破“纸寿千年”的局限,守护文明根脉。参会盟员、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副研究馆员袁彤对此深有共鸣:“宋院长让我们看到,文物保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文明延续的责任担当。”
紧扣“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系列讲座持续深入:第二讲主讲嘉宾、民盟盟员、著名雕塑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数十件他主创的公共艺术精品,阐释艺术反映时代、振奋精神的核心价值;第三讲主讲嘉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勇刚解析“大一统”思想,指出中华文明融合了农耕、草原、海洋文明的独特禀赋;第四讲主讲嘉宾、民盟盟员、翻译专家、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汪淳波则分享他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工作、天津对外宣传工作的经历,讲述如何用精彩翻译让西方读者更好理解中国故事……
实践
以城市文脉激活履职动能
翻开讲座课程表,“天津元素”贯穿始终——这恰是大讲堂的匠心所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用一场场讲座将文化自信融入城市肌理,以本土实践呼应时代命题。
第五讲主讲嘉宾、规划领域专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副局长路红以“保护传承遗产,彰显城市魅力”为题,第六讲主讲嘉宾、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以“原意租界早期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历史经验”为题,各自从规划角度、文保角度,分享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开展好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思考。翻开参会盟员、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兰旭的笔记本,详细地记录着他的专业思考。他说:“参加大讲堂活动的收获很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同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课题,讲座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第八讲主讲嘉宾、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中心科长、高级工程师李琦琳在天津和平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场教学,更是报名伊始就很快满员,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沉浸于五大道的建筑风情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活动结束仍围绕老师交流不停。第七讲主讲嘉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史学者谭汝为的讲座则掀起“方言热潮”。天津方言的“哏儿”基因,加之他幽默的解读、风趣的话语,让场下不时漾起一片片会心的笑声,讨论氛围热烈。参会盟员、谭汝为的学生、天津育贤中学一级教师毕梦醒表示,“天津的城市文化东西合璧、雅俗共生,有着‘津派文化’独特的魅力,要向老师学习,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根和脉。”
在连续举办多场天津地方文化相关讲座的基础上,民盟天津市委会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去年6月,市委会在河北区意式风情区创建了“参政议政调研基地”,并召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座谈会。会上,业内专家学者、盟员共话文化议题,共谋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的文化实践,还在进一步延伸,大讲堂里学到的知识、衍生的想法,正在从课堂逐渐走向参政议政的会场。
展望
文化润城的“善作善成”之路
两年、十讲,一路走来,“津盟文化大讲堂”持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十讲中,主讲嘉宾有4位中共党员、6位民盟盟员,既有国内学界业界顶级权威,也有天津本土的资深专家,既有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又有现场实践互动。站在新起点上,杨淑鑫对品牌深化胸有成竹:“‘津盟文化大讲堂’是广大盟员思想淬炼的平台、文化传承的载体、建言资政的智库。以‘津盟文化大讲堂’为支点之一,未来,天津民盟还将在文化界努力开展更多工作,比如创办天津民盟艺术团、培育文化领域参政议政梯队等,力争取得更多优秀成果,以民主党派之为,助力天津打造文化强市。”
正如第十讲主讲嘉宾、民盟盟员、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在讲座中所言:“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来阅读,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感悟心灵之间的对话,能激活庸常生活里面不一样的体验。”“津盟文化大讲堂”的几个小时里,盟员与专家仿佛也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讲座看似一点点“小火苗”,恰是为了做好文化润城的这道“功夫菜”。当盟员们走出团结大厦,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对方言存续的思考、对城市雕塑的创想,他们已然成为文化薪火的传递者。当民主党派以专业精神深耕文化,那关于“如何善作善成”的时代之问,答案或许就在五大道的百叶窗里,在大鼓鼓曲唱腔的韵律中,更在盟员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里。(欧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