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外,冰山之下:教师不为人知的功夫与价值
更新时间:2025-07-15 17:27 浏览量:1
课堂之外,冰山之下:教师不为人知的功夫与价值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5年07月14日 20:00 四川
有语云:功夫在诗外。那么教师的功夫与价值在哪?我以为还不在课堂,在课堂外。
总有人盯着,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一天三五节课,铃声起,铃声落,进课堂,出课堂,几节课上了了事,清闲、自在、逍遥得很。所以有人提议,教师要么取消寒暑假,要么上九个月的课,发九个月的工资。
殊不知,教师那看得见的一天几节课,不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小小的一角。教师真正的付出,往往深埋在水面之下,浸透在漫长的伏案与琐碎的事务里,消磨在无声的牵挂与温柔的守护中。
夜深了,也许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老师们的窗棂还泛着一抹昏黄的光,在那昏黄的光线里,一个个身影正在伏案备课:一个词,怎样讲解才透亮;一道题,怎样演算才简便;一个符号,怎样标注才容易理解;一个典故,怎样溯源才探究其本;一个语段,怎样分析才打动人心……
一堂课,岂止是拿着课本的照本宣科?又岂止是想当然的强行灌输?更岂止是对时间的打发和应付?那是对知识点的揉碎嚼烂、琢磨玩味、斟酌消化、融合迁移;对明日讲解内容的精心预设、沙盘推演、仔细推敲、未雨绸缪;是对下一节课堂上那一双双明亮眼睛的深情回望、温柔唤醒、智慧点燃、承诺引航。
作业本叠成小山,需要老师一份份批改。作业批改,那可是细心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
老师在课余一本本摊开,他们弯腰成弓,目光专注,红笔尖游走其间,岂止审视的是题目?又岂止勾划的是对错?更岂止批注的是文字?那是在字里行间里辨识心灵的密码,在反复涂改的痕迹里体验卡壳的焦灼,在一道道错题中洞悉学习的困惑,在潦草的字迹里触碰思考的梗阻,从最耗费心力的“望闻问切”中感受到的教育的温度。
下课铃响,一节课或许很短,老师走出课堂,离开教室,他的心还在课堂,他们的身影却从未真正离开那方教室。
张三的情绪为何低落?李四的作业为何迟交?王五的眉头为何紧锁?赵六的身体是否痊愈?刘七的学习状态为何不佳?还有教室的灯光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凹凸不平的地面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大热天室外体育课孩子们会不会中暑?食堂里的饭菜是不是可孩子们的口?
这些细碎如尘的思绪,这些缠绕心头的情愫,这些咽着饭菜,还常常放心不下的惦记,这些即使走在回家的路上,却不由自主地飘回学校的牵挂,这些一个眼神的鼓励、一句挫败后的关切、一次看似随意的拍肩、一场心与心的对话,岂止是时间的衡量?又岂止是课时的计算?更岂止是课堂那几十分钟的简单丈量?那是课堂之外,心力的延伸;教室之外,师爱的传递;教师职业之内,不分昼夜的守望。
还有家校之间那座心桥的架设与维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那道鸿沟的填补与链接,学校与老师之间那种良好关系的沟通与建立,孩子成长路上最关键的“合力”的营造与形成,岂止是一两句话了得,又岂止是时间的耗费?更岂止是几节课堂的功夫的体现?那是辛酸与欣慰的交织,智慧与睿智的角逐,耐心与坚韧的较量,解释、沟通、引导与误解、质疑、摩擦的缠绕,不为人知的通话时长与面对面的家访的最后结晶。
更有那填表统计、数据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撰写、拍照留痕、检查应对、学习提高、培训提升、教研提质,还有一切都要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对接与承担……桩桩件件、件件桩桩。
这其中许多与“教书育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枝蔓,却像藤萝一样缠住了教师的手脚,又如名目繁多的杂税徭役,给教师增加了沉重而苦不堪言的负担。
对于教师,岂止是时间的切割?又岂止是精力的消耗?更岂止是对主业的干扰影响?而是教师无可的奈何、艰辛的跋涉、身心的疲惫、看得见而又看不见的有形与无形压力。
教师是正常人,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当面对几十个鲜活生命,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时,个人的所有情绪都往往需要掩饰。
这份职业要求的情绪涵养与价值,岂止是努力克制?也岂止是能量消耗?更岂止是甘苦自知,外人难以估量?而是在疲惫时,必须打起精神;在委屈时,必须咽下泪水;在烦躁时,必须挤出笑容;在生病时,必须呈现健康态。
教师这活计,哪里只是一天那几节课?教师更多的功夫与价值,沉淀在备课时紧锁的眉头里,融化在批改作业时笔尖的温情里,体现在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里,流淌在课后无言的牵挂里,渗透在与家长温言细语的沟通里,耗费在各种形式主义的纠缠里,浸润在那些不为人知、为守护一片心灵净土而付出的分分秒秒里,消弭在看似与“课堂”无关,却又丝丝入扣,一起构筑的坚实的教育堤坝里。
教师这些深埋于水面之下、不为人知的付出,如同大地深处涌动的暗流,默默滋养着每天那几节看似普通而寻常课堂的绽放。这份沉潜、深埋在日常分秒里的心血,才是教师职业最斑斓的光华,也才是最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功夫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