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文培养出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而他的后人功夫又如何呢
更新时间:2025-07-12 15:22 浏览量:1
能被称为“神枪”,还被江湖人冠以“拳魂”,李书文在清末那样的武林圈里压得住场子,妥妥是前三位置没跑。可很多人心里其实犹豫,李书文的儿子行不行?有人悄悄说,接班无力会不会?这事儿,就像喝了一口老陈醋,心里隐隐的酸,刚要咂摸,又怕咂得太大声让人笑话,你说呢?
说回李萼堂,生在1904年,也是在河北沧州盐山。小时候是个结结实实的小孩,六岁开始带着一股子兴奋跟着老爹练拳。这种事谁都看得出来,家教铁腕,严厉得惊人。十三岁那年,李萼堂竟能举起八十公斤粮袋,当时的乡下人几乎听成神话。可父亲没夸一句,反倒更高了姿势。别人把他叫做“天赋高”、“聪明”,还有的说他头脑灵光,可没人知道他胳膊上年年新添的淤青、膝盖常年生出的血泡。李书文喜欢这个儿子,但喜欢的方式好像和常人没什么关系。
有的孩子蹲马步三分钟就站不住了。可李萼堂一蹲就是一小时,还不许歇,练冲拳推掌,一千拳不是极限。出拳快到风声直响,经常纸片都能打穿。练枪更是怪招百出,白天扎铜钱,每次枪尖正中一线;黑夜点燃香火,把枪头对着跳动的火苗,准得让人冒冷汗。秋天收枣,他不是上树,就是一枪扎中红枣,几百次没差错。有一次他为了稳准狠,把镜子当靶,用面糊抹上一层,又粘满黑豆,枪尖击中黑豆,不留痕迹,镜子没破,出手必须绝不含糊,这算什么?疯狂还是认真?众说纷纭。
弹指间,少年已是全能,拳脚兵器样样精通。邻乡远村,有人说李萼堂就是“翻版李书文”,在家里却总还有做不完的家务。父亲每次带他见识行家切磋,李萼堂眼睛眨也不眨,事后却不置可否。人大了点,出门跟父亲混江湖。这回一开始还只是见识见识,没想到很快自己就站到台前。
曾有一回,东北军一个混成旅雇了高手当武教头,号称打遍三省没人敢出头。李萼堂静静站出,几下招式就让人服服帖帖。按道理,一个孩子辈分的人把大老爷们摁住打,这面子谁受得住?但任国栋吞了气,还是把李萼堂请上了讲武堂。故事传得快,1914年青岛的海军旗舰又点名要他去当教官。这样的履历,不知道怎么的就变了个味,江湖都说,这孩儿成了老李的影子。
可真要说巅峰一战,还得数“铁枪王”洪金龙的挑战。江南走南闯北数十年,一条大枪能让天底下许多人惧三分。那天洪金龙故意找上门。谁知李萼堂二话没说,提枪上阵,摆明了让人没得下台阶。动物的直觉经常没错,洪金龙心里直打嘀咕,出手直冲李萼堂命门。他绝没抱怨,可一招“铁牛耕地”下去,洪金龙的大枪被扔出去老远。不管谁夸张,这事儿是真实发生了。当时围观的都愣住。也许李萼堂少了点父亲身上的杀气,但多了几分活络和野心。
李萼堂的性格在本地也出了名,轴。湖南邵阳滩头镇那场风波,多少有些带着故事色彩。1945年秋,李萼堂到那里设场传艺,根本不虚谁挑事。那边有三个周氏兄弟,村里人背后叫他们“三阎王”,拦路抢劫、敲诈勒索惯了。老大周三友,武艺够顶尖,仗着几招少林把地头据成一霸。他压根没把李萼堂放在眼里,当然不请、不见,无非是想给这个外乡人一点颜色看看。都觉得李萼堂会识趣送点礼,上门套近乎,就算混过这一劫。可偏偏,他性子硬。
说起来,太多劝他别去找事,话说到嘴边,李萼堂却清淡回道,“人哪有总低头的理。”现场,李萼堂亮出“金鸡独立”,一条腿硬撑,许诺输了就离开,赢了你就收敛点。周三友暴走,飞拳猛脚都没招,李萼堂不单没掉队,反而用一掌送周三友一丈开外。有人瞧见,觉得这是巧合,还不信。可后面,两个兄弟气急败坏掏枪捣乱,李萼堂闪身抢过,竟然还能把人拎下台。这不是电视剧,是有人在场作证的事。李萼堂威名长了翅膀,飞得越来越远。
再说贺龙那边,确实急于寻些厉害角色。新中国立国,正缺正宗的身手撑场。贺龙兼国家体委主任,把李萼堂介绍到中南海,表演时劈挂拳打出风雷阵,气场镇得住众人,没人多言。那年头,普通人不知道他压碎大青砖是真是假,贺龙握着李萼堂的手时,随口说“铁巴掌”,其实八成带点玩笑。可没两年,湖南体工大队聘他做了教练,这消息穿到沧州老家,亲戚们只管羡慕,却没人问他累不累。
有人说李萼堂脾气冲,有人觉得他其实圆滑。比如面对周三友兄弟,别人料定他会妥协,结果硬碰硬,连输带赢。可教练兵时,他反而比父亲温和得多,不再咄咄逼人。弟子之中,有跟他练出头的,也有悄悄离开的。到底李萼堂是“第二个李书文”,还是另起炉灶?如今回头看,连档案上也找不齐全记载。县志里一笔带过,都市小报反而夸张,哪个说得准?
历史留下的痕迹总是模糊,有人记得他以一敌三的豪气;有的只记住闪电霹雳手。而他去世的年份,流传几个版本。湖南那批老弟子说是六十年代,沧州乡里又添了几岁。不重要了。
但关于李萼堂后代,有人多少失望,说没继承到真功夫。可是线下暗访,偶尔又听说某地某人,是李家后裔,好像还会耍两手枪法。到底谁可以定论?如今看来,各有说法。甚至有人说,老李家的绝技早就忙着教别人,反倒无人传到子孙手里。这种流变,在武林不稀罕。父子恩怨,师徒情分,到底没人能下死结。
对了,当下互联网报道,几年前沧州有场武术公开展示,有自称李萼堂后人的男青年,表演了一套劈挂拳,声势不小,网上视频还挂着,可也有人说套路有变,真伪参半。总觉得真本事还是要用在生死时刻,舞台上难以评说,技术也许早就脱胎换骨。
想想那些年,清末武林的荣辱已成往事。现代社会,师门家法、江湖规矩都成了历史术语。老故事总有人爱说新版本,这些人和这些事,就像江湖夜雨,忽明忽暗,模糊了边界。李萼堂曾经风光,留下的声音,也许混进人群,不再分明。
无论大师后代如何,拳脚兵器,这条路总不会断,只不过,方向稀奇古怪,不老老实实走直线。这一切,到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