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泥疙瘩出口东南亚,一年变现8000万,“我手上从来不缺钱”
更新时间:2025-07-05 02:02 浏览量:1
“好像我手上从来不缺钱”,他曾这样放下豪言。
他叫吴近货,是湖北人,与莲藕打滚三十多年,愣是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莲藕,做出了大花样,玩出了大名堂,硬生生将其 “变现” 成八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还将莲藕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北美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在省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但你别认为他只是命好,他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他说:“如果不跟着时代走,就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他还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行事风格。
当别人都在收购莲藕时,他偏要自己种;别人用水枪挖藕省时省力,他却执着于手工采挖。为啥呢?原来,用水枪虽然效率高,但水流裹挟着淤泥杂质,容易刮伤莲藕表皮,导致莲藕发黑,品相大打折扣,卖不上好价钱。而手工采挖虽辛苦,一天熟练工人也只能挖出 900 斤左右,但能最大程度保证莲藕完整无损,卖价能比别人高出 2 - 3 倍。
吴近货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小规模种莲藕,1997 年去广东做收购生意,逐渐出名。后来出口商找上门合作,莲藕出口生意顺风顺水,钱也越赚越多。
可 2006 年,他却萌生了种藕的念头。为啥?因为他发现收购来的莲藕价格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物流损耗还大,物流费一万多斤莲藕至少 3000 多元,损耗率超 5%。要是自己种,就有了稳定的货源和品质保障,还能降低成本。
2010 年,武汉市江夏区招商引资,吴近货毅然投资 500 多万元,流转了 3800 亩地种莲藕。这一下子,不仅让当地的移民村民有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村子一起种莲藕,家家户户收入大增,大家都跟着沾光。
可吴近货也曾遭遇过销售难题。有一次夏天高温,工人发货时没注意,还是按照平常的发货操作进行,后面导致客户拿到手的莲藕发黑比例超 30%,最后 80% 的订单被退,赔偿 100 多万元,吴近货的出口生意几乎崩盘。
好好做起来的生意吴近货当然不可能就此放弃,他一头扎进保鲜研究里,模拟运输条件,每天观察莲藕变化,终于发现问题:莲藕表皮细嫩,稍有划痕就易氧化发黑,而水枪采挖会加剧这一问题。
于是,他坚持手工挖藕,还让莲藕经过三次严格筛选,确保出口莲藕表皮完好,发黑比例控制在 0.3% 以下。这一招,让他的订单量在 2015 年翻倍,销售额达 3000 多万元,重新站稳脚跟。
吴近货种藕,那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他不急着在新流转的土地上种藕,而是先研究土质,挑选最适合的肥料,把每一块藕塘当作试验区,根据莲藕生长情况确定最佳肥料。这方法管用得很,他的莲藕亩产比别人高三四百斤,有的品种甚至高上千斤。
可 2016 年莲藕丰收,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吴近货亏得不行。怎么办?
他瞅准了深加工的路子,跑到咸宁市学习,回来就投 260 多万建食品加工厂。一开始不顺,又花 1000 多万元引进新器械、建腌制池、请厨师指导,打造藕片生产流水线。这下好了,次品莲藕经过加工,身价涨了 3 - 5 倍,最高能提高 9 倍,一年增加 800 多万元营业额,还给莲藕产业上了 “保险”,行情不好能减损,行情好能分摊利润,维持低价优势。
过去几年吴近货还受到过疫情影响,莲藕出口受阻,吴近货又敏锐地捕捉到国内网购和社区电商的商机。他与武汉市的大型商超蔬菜供应商合作,成为股东,凭借稳定货源和高品质,成功打入商超,打开国内市场,需求量渐渐回升。
如今,吴近货不光自己富了,还带动 80 多人共同致富,与三家合作社和 16 户种植户建立稳定合作,让种植户们不再为销路发愁。他那三十多年与莲藕的缘分,还在继续,他还在引进高新机器和人才,研发新产品,寻找新合作机会,朝着出口、内销、深加工三面开花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