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下“竹”功夫 产业百花齐放
更新时间:2025-07-11 01:08 浏览量:1
“以前砍竹卖原料,现在一根竹子能变成新能源电池材料。”近日,竹农冯伯对广宁竹产业出现的新发展感到十分欣喜。
横山镇罗锅村观竹楼。
近年来,广宁围绕“主攻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发展思路,开辟竹原纤维、竹基新材料等产业新赛道。其中,投资21.5亿元的阳光科密科创零碳产业园建设竹基新材料研发智造高地;投资5亿元的德图堡(大成)竹基硅碳负极项目推动竹材进军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投资4亿元的全竹产业链联动项目打通“从竹子到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全流程,实现“一根竹子吃干榨净”的闭环产业链。
除了立“竹”资源,广宁县还大力“塑”造未来。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地区,广宁县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引进“链主”企业国立科技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带动特普爱、钟银等16个优质项目入驻,总投资达89.65亿元,构建再生塑料“回收—分拣—加工—改性—销售—回收”闭环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以一根竹子为引擎,广宁持续巩固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让各行各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下“竹”功夫培育产业“竹海”。三年来,广宁规上工业企业从79家增至118家,增幅49.37%;总产值达237.2亿元,工业创税从2.39亿元跃升至4.55亿元,增幅90.4%。竹产业与资源循环产业两大集群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今年5月,广东鼎丰纸业有限公司生活用纸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正式投产,为企业新增产值近3亿元。与此同时,绿色能源矩阵初现规模,投资9亿元的大唐洲仔风电场、投资2.17亿元的中广核螺岗二期风电场并网发电;总投资86.7亿元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投资超27亿元,2026年首台机组将投产,项目建成后年均产值超9.5亿元。
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2024年,广宁农林牧渔业产值达90.77亿元,全县17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增长27%。油茶、肉鸽、生猪三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2023—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74亿元,生猪产业以“养殖+屠宰”链式发展实现产值34.5亿元,肉鸽产业通过深加工拓展预制菜赛道实现产值16亿元,油茶产业创新“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模式实现产值24亿元。
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让“土特产”闯出新天地。2024年,广宁县竹笋综合产值3.5亿元,较2022年增长75%;潭布甘薯入选广东“十大名薯品牌”,潭布番薯干入选省“2024年最受大众欢迎的十大薯品(加工类)”,全产业链产值3.8亿元,较2022年增长52%。
“舌尖经济”迸发产业新活力。2024年,广宁云吞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较2022年增长35%。首届广宁云吞小吃节暨品牌发布会成功举办,带动全国新增门店700余家,拉动就业创业超8400人。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广宁籍厨师超6万名。
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湾区旅游新名片。广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3个,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2条。总投资50亿元的绥江两岸特色文旅项目入选“10+2”省级水经济试点,三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70亿元。
围绕竹产业、资源循环、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特色产业,广宁在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上持续突破。近三年来成功引进项目97个,总投资达150.98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个、超亿元项目14个、千万级项目56个,产业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改革让创新源泉涌流
今年5月,广宁县南街街道荷木村委会白石岭脚村480亩林地流转的13.3万元租金到账,村民们翘首以盼的文化中心终于从蓝图变成现实。村民冯进华说:“没想到林地流转也能为村里带来收益,现在大家都等着文化中心建起来,用来休闲娱乐、举办活动。”
改革是广宁“百千万工程”的动力源泉。广宁人居环境改善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成为全省首个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EOD项目,获农发行30亿元贷款,罗锅口村资源驿站成为全省首个EOD模式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我们将污水处理与文旅开发相结合,既改善了环境,又吸引了游客前来参观。”广宁县发改局负责人说。
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各界力量的参与更让改革如虎添翼。广州市天河区投入超1亿元建设穗宁智谷产业园,还发挥招商引资桥梁作用,助力引进17个项目;佛山市顺德区提供3.66亿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为广宁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央企中铁二十三局以“公益+微利”模式,谋划实施“微利”项目25个、总投资约40.5亿元;陈善明、袁火洪等外出企业家积极返乡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超30亿元,陈善明的企业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还获省委、省政府授予推进“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在广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百千万工程”正以磅礴之势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从竹海深处的产业腾飞到城乡融合的幸福画卷,从乡村蝶变的美丽蜕变到改革聚能的活力释放,广宁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共富梦想。未来,广宁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
城市生活提质 民生幸福加码
“三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地,现在成了我们周末遛娃的宝地。”近日,在广宁新建的竹海公园里,68岁的李伯带着孙女到林间玩耍,无比惬意。
广宁云吞产业年产值突破28亿元。
三年来,广宁紧扣“城市扩容、功能提档、服务提质”,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打造产城人共融新格局,让“中国最美县域”成色更足。如今,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北环路建成,让广宁县城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愈发通达;5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显著提升逾7000名居民的生活品质;竹海公园、竹韵公园等“口袋”公园开放,让满目葱茏融入居民生活日常。
“最明显的是看病上学容易多了。”谈起城市品质的变化,王阿姨面露笑容,她的孙子如今在广宁县第四小学聚和校区上学。该校区于202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规模42个班,提供学位1800个。“城区学位多了,村里的孩子也能到城区上学”。
三年来,广宁教育领域的发展令人欣喜:全县新建4所学校,新增学位4500个,105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2025年,广宁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同比增长30%,创近十年新高。
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暖心。在广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周伯正准备出院,“以前要去肇庆市区做手术,现在在家门口就有名医上门服务,医保报销后费用比外地就医还要低不少”。
三年来,广宁投入12.55亿元扩建4所医院,新增床位1200张,广宁县人民医院晋级三级医院并得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托管服务,县域住院率达到85%,“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了现实。
村庄焕新颜 村民绽笑颜
每逢周末,广宁古水河沿岸就会迎来不少游客。徒步爱好者们沿着碧道前行,穿梭两岸竹林青翠,领略农舍白墙灰瓦,宛如走进水墨画。
“三年前这里还是杂乱的荒滩,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来自佛山的游客陈女士举着手机拍摄,“刚才吃了广宁云吞和古水烧肉,还买了竹编手工艺品,这里真是好吃又好玩,我下次要带全家来。”
广宁县古水镇的蝶变,始于“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三年来,古水镇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按照“1+4+7+9+N”的建设思路,实现镇村面貌华丽蝶变。
这样的变化正在广宁全域上演。坐落于横山镇罗锅村的全省首个EOD模式农村生活污水驿站里,污水经过处理变成清水,顺着管道流入稻田;潭布镇采取“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改造农房,让1万多栋农房穿上“新衣裳”,成本降低30%;宾亨镇缤纷公园曾经是片荒地,如今成了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公园,俨然是宾亨镇的“绿美名片”。
“以前村里污水横流,现在污水管网都藏于地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罗锅村村民梁婶领着记者参观她家的“美丽庭院”,院角的竹篱笆上爬满牵牛花,“去年村里搞文旅集市,我靠卖农特产品赚了2000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生态好了,村貌美了,还带来了“绿色财富”。广宁县13个镇109个村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通过省审批,14.6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竞价交易额创全省近两年新高,为村集体增收5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