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与前清大内高手论功夫,对方能躲避子弹,许:我用石子试试
更新时间:2025-07-09 00:15 浏览量:1
1941年,许世友和前清大内高手论功夫,引来不少人围观。
比试中,众人发现这位高手竟然真的能躲避子弹,都佩服不已。
许世友却说道:“我用石子试试。”
他为何这么说,这位高手到底是谁?这场比试还发生了什么?
夜幕降临的京城,一个黑瘦的小伙子正背着米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肃亲王府方向走去。
少年名叫宫宝田,生于山东乳山一个贫苦人家,年仅十三便因家境窘迫被迫辍学。
他随着在京城打工的亲戚来到米行,成为一名小学徒,负责为米行的顾客送货。
那天黄昏,他照常将米送到肃亲王府,却因雨耽搁了时间,赶到时府兵们正在操练。
他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正带着十几名府兵比划拳脚,那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八卦掌第二代宗师尹福。
宫宝田看得入了迷,不自觉地模仿起尹福的步伐和出掌动作,直到夜深才离去。
自那天起,每次送米,他总要在操场角落偷偷多站上一阵。
偶尔,府兵训练完毕退下时,他会独自留在空旷的院子里,学着尹福的样子蹬腿、转身、挥掌。
久而久之,尹福注意到了这个小伙子,那天,他走到宫宝田面前:“你小子,喜欢练拳吗?”
宫宝田怔住了,随即用力点点头。
尹福让他把看过的招式演练一遍,宫宝田毫不迟疑地表演起来。
虽然动作青涩,但他的步伐和呼吸都模仿得有模有样。
尹福看得眼睛发亮,这个少年,悟性极高。
于是他破例收下宫宝田做徒弟,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条严苛的规矩:每天训练必须汗水灌满一个木碗,才能收功回房。
宫宝田不仅丝毫没有怨言,反而一次次主动加练,久而久之,他的招式不再生硬,步伐愈发轻盈。
而这时,尹福已知自己所能教他的东西快要到头,于是将他引荐给自己的师父,八卦掌开山宗师董海川。
董海川
董海川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眉眼坚毅、骨架匀称的年轻人,心中暗喜,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孩子,你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宫宝田就这样正式拜入董海川门下,开始接触到真正的八卦连环掌精髓。
董海川对这个孝顺善良、吃苦耐劳的徒弟格外喜爱,甚至将自己珍藏的《八卦拳谱》毫无保留地交给他。
宫宝田的武功突飞猛进,三年后,他在肃亲王府的一次表演中赢得了在场王公贵族的一片喝彩。
从此之后,宫宝田的名字在京城武馆、镖局、票号里被无数人口耳相传。
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那次随队护送慈禧和光绪西逃西安途中。
1894年,清廷内忧外患,慈禧和光绪被国内动荡吓得寝食难安,皇宫急需得力侍卫。
得尹福和董海川联名推荐,年仅24岁的宫宝田被任命为光绪帝贴身护卫。
1900年庚子年,联军攻入北京,皇宫一片惊慌,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连夜坐上马车逃往西安。
西逃队伍中,宫宝田骑马走在护驾队伍一侧,手持钢刀,眼神如鹰隼般扫视四周。
雨夜中,队伍后方突然传来一声凄厉口哨,几束火把同时亮起。
土匪从两侧树林里冲出,刀枪齐舞,伴着粗野的喊声:“留下马车,饶你们一命!”
一瞬间,车队乱作一团,马匹嘶鸣,侍卫拔刀应敌。
宫宝田飞身下马,左手扶地旋身躲开刺刀,右手刀光一闪,将一名匪首的兵器挑飞。
脚尖落地那刻,他顺势一个弧形步,抡刀横扫,将两名扑上来的歹徒同时放倒。
厮杀声在夜林中此起彼伏,宫宝田没有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土匪中有人认出他的招式,大喊:“是京里的宫猴子!”
其他人吓得心神俱裂,掉头就逃,可仍有人试图反扑。
宫宝田
一名赤膊匪徒手持马刀,从马车顶猛扑下来,宫宝田感觉到杀气逼近,猛地抖腕回刀。
“当”地一声,对方马刀被击飞,刀背顺势拍在匪徒肩上,将他直接震飞到数米之外。
这一战过后,宫宝田名声不再局限于江湖,而是真正走进了朝野高层的耳中。
宫宝田不只是护卫,更是绝对的安全屏障,他让队伍几次从险地脱险,也让慈禧和光绪对他愈发倚重。
西安城外,皇室车队最终抵达目的地,慈禧与光绪终于可以安歇。
几月后,清廷与列强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慈禧、光绪返回北京途中再度启用宫宝田护驾,他依然是那最可靠的护卫,屡次在土匪与乱兵威胁下挺身而出。
回到北京后,宫宝田因一路救驾之功,被清廷正式封为四品带刀侍卫,并御赐黄马褂、金牌一枚。
但宫宝田心中却生出深深的迷惘与失落,他守护的这座皇宫,内里早已腐朽不堪。
他开始有了辞官的念头,朝廷曾想安排他担任大内总管,可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多次推辞。
终于在35岁那年,他彻底放下刀剑,辞官归隐,带着妻儿回到故乡山东青山村。
他未曾想到,这次放下刀剑的决定,既是对权位的决绝告别,也是他江湖传奇的新起点。
1922年,张作霖几乎掌控了整个东北,但刺杀和暗杀的威胁无处不在,他需要一个真正能保住自己命的人。
这时,心腹向他汇报:“大帅,最近得知京城退隐的大内高手宫宝田仍健在,此人当年为慈禧护驾有功,能避子弹、躲刀枪,人称‘宫猴子’。”
张作霖心里盘算着,这人要真有本事,必是大用;若是浪得虚名,也不失为一场笑谈。
不久后,一辆马车载着宫宝田缓缓驶进大帅府,他穿着普通粗布棉衣,身形矮小、面容黑瘦,显得毫不起眼。
大帅府内气氛紧张而庄重,张作霖坐在虎皮靠椅上,宫宝田稳步走进堂内。
张作霖懒洋洋地说:“听闻你能躲子弹,可有此事?”
宫宝田抬眼,微微一笑,语气从容:“大帅若不信,不妨试一试。”
张作霖愣了几秒,转而哈哈大笑:“好!痛快人!那就当场比试。”
他当即拔出手枪,仔细检查枪膛,然后亲自走到二十步开外的位置,举枪瞄准宫宝田的左肩。
张作霖眼神锐利,猛然扣下扳机,“砰!”火光闪烁间,子弹疾飞而出。
就在枪声响起的刹那,宫宝田身形瞬间向左飘移,枪声与脚步声几乎重合。
子弹击中他身后的一根立柱,木屑飞溅。
张作霖面色一沉,迅速移动枪口,对着宫宝田的右肩又连开两枪。
宫宝田贴地滚翻,接着一个旋身借力起跳,在张作霖眼皮底下连续闪避,子弹接连落空。
张作霖心中又惊又疑,他是沙场老将,自认枪法极准,却连续三枪都未打中。
此情此景,张作霖心底已彻底服气,他张开双臂,爽朗大笑:
“宫先生神技,当世无双!今后我张作霖的命,就托付给你了!”
随后的日子里,宫宝田成为张作霖最倚重的护卫,也被任命为奉军武术裁判总长、东三省巡阅使、奉军总教练兼大帅贴身保镖。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被日军炸死。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再三挽留这位父亲生前最信任的人,宫宝田却婉拒。
他辞别少帅,独自带着满身伤感和江湖传奇回到老家,自此再不问世事。
1941年的某天,年过七旬的宫宝田正在家中休息,突然听说胶东军区游击队司令员许世友前来拜访。
许世友,这位自幼在少林寺学艺、拳脚刚猛的将军,对八卦拳早有耳闻,更是久仰宫宝田大名。
他此行不仅是拜访前辈,更是想一睹“能避子弹的大内高手”究竟有何真能耐。
当他跨进青山村的院门,正见到宫宝田坐在椅上,两人四目相对,眼神中是武人对武人的惺惺相惜。
“许司令远道而来,老朽失迎。”宫宝田声音虽沙哑,却铿锵有力,透着一股从容自信。
许世友大步上前,先是立正行了个军礼,然后伸出双手紧握宫宝田的大手,朗声道:
“宫老的威名,小子久仰了!今日得见真人,幸甚至哉!”
简单寒暄后,话题很快转到武学上,许世友直截了当地提出:
“宫老,若真能预判子弹轨迹,可否演示?”
宫宝田爽快地答应了,随即,多年前在大帅府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众人惊叹不已。
许世友忍不住上前,恭敬地抱拳:“宫老,弟子服了!”
宫宝田缓缓收势,看向许世友:“想要躲子弹,靠的并非速度,而是提前读懂敌人心意。”
他边说边演示:“枪口抬起的瞬间,肩膀、脚步都会不自觉有微妙动作,只要提前察觉,先敌而动,就能避开弹道。”
许世友若有所思地点头,忽然弯腰捡起一颗石子,对宫宝田说:
“宫老,您的功夫让我心服口服,但若是比准度,我也想试试。”
他让宫宝田站在二十步开外,抖手掷出石子。
石子如流星破空,“嗖”地一声,稳稳打在宫宝田头上的毡帽上,将帽子击落。
随即掌声雷动,战士们一片喝彩,宫宝田紧紧握住许世友的手,脸上露出久违的爽朗笑容:
“许司令好眼力!这石子,比子弹还快。”
两位武林、军中高手你来我往,从刀法到步法,从力道到心法,讨论得如火如荼。
宫宝田甚至提出将八卦游身连环拳简化,以方便部队训练。
许世友听后十分振奋,当即决定安排战士分批前来,让宫宝田亲自教授。
可惜好景不长,1943年,日军对胶东大举扫荡,战火迫近青山村。
宫宝田因病卧床不起,无力转移,在饥饿和旧疾的双重侵袭下病逝,那年,他72岁。
从清末到民国,从宫廷到战场,宫宝田用一身武艺跨越乱世,护驾慈禧光绪、力保张作霖,又将八卦拳授予抗战将士。
而许世友从血火中走来,以铁血与胆识回应民族危亡。
两代武人的交锋与惺惺相惜,是中国武术精髓与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时光流逝,英雄已逝,但那份以武护国、以技报国的热血精神,却永远照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