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匠传薪①丨胡跃林:二十八载匠心砥砺 磨出军工“硬”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07 22:47 浏览量:1
编者按:百匠传薪,技耀湖湘。日前第二届湖南百名“国企工匠”人才宣传名单发布,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湖南省国资委指导下,省国资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生产一线,倾听记录国企工匠以匠心致初心,以技能报家国,在湖湘大地上书写新时代产业传奇的感人故事。即日起,推出“百匠传薪 技耀湖湘”系列典型报道主题报道,敬请关注!
湖南兵器建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机加车间里,一台台数控机床正发出规律的轰鸣。其中一台机床前,一位身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正专注地调试着程序,手指在操作面板上灵活跳跃,仿佛在与钢铁进行一场精密的对话。他是胡跃林,一位扎根数控车工岗位28载的“国企工匠”,也是奋斗在祖国军工事业一线的万千工人中平凡的一员。
择一事 在精雕细琢中做到极致
1998年,18岁的胡跃林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追随父母的脚步踏入了建华公司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数控车工学徒。作为“军工二代”,他从小就在厂区里长大,听着机器的轰鸣入睡,看着父母为国防事业忙碌的身影。“那时候没想太多,就是觉得父母在这里,我也跟着来了。”回忆起刚入行时的情景,胡跃林脸上露出一抹憨厚的笑容。
然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将这份职业作为终身事业的,是2002年的一次偶然经历。当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了第一届全国数控车大赛的盛况,选手们精湛的技艺和对技术的执著追求深深触动了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我想要干一辈子的事。”胡跃林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数控车领域做到极致。”
从那以后,胡跃林便开始了他的“修炼”。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技能,晚上就躲在家里啃书本、研究图纸。为了提升自己的操作精度,他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参赛尝试,胡跃林终于在2021年捧回了第一座省级数控车比赛的冠军奖杯。
“都说‘十年磨一剑’,干数控车就是这样,得耐住性子,把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如今,胡跃林已经从当初那个懵懂的学徒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工匠能手,先后荣获湖南兵器民爆行业技术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成为湖南军工领域技术传承与创新的标杆。
守一线 用创新擦亮湖南军工“金字招牌”
2023年7月,建华公司迎来了一项重大挑战——建设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胡跃林主动请缨,加入了项目团队。当时,车间里的临时工房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温度高达40多度,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胡跃林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背后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那段时间真的很苦,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胡跃林说,“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三个月的时间里,胡跃林和团队成员们从零开始,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终于成功完成了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和试生产。
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胡跃林从不满足于“差不多”。他常说:“生产过程中总觉得质量、效率还有提升空间,就忍不住去琢磨改进。”他的创新不仅停留在“想”,更在于“做”——哪怕“用两根铁丝搭个简单装置”,也会动手尝试,用实践验证想法。
从前,公司的某个产品一直采用两道工序加工,不仅浪费材料,质量和效率也都不理想。胡跃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反复钻研工艺,优化加工流程,改进刀具设计,终于成功将两道工序合并为一道,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使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针对数控机床排屑模式容易造成产品碰伤和表面发黑的问题,胡跃林在一次外出调研时受到启发,提出了改装“工件与车屑分离器装置”的方案。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不断优化设计,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装置不仅减少了产品磕碰,提高了表面质量,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终一生 让“军工匠心”代代赓续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是胡跃林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军工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28年来,他拒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始终坚守在建华公司的机加车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军工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军工精神就是守护国之疆土,铸造国之根基。”胡跃林说,“而工匠精神则是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的精益求精,是对技术的执著追求。”在他看来,“拥有军工精神的人,一定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无论是生产一颗螺丝钉,还是研发一件先进的武器装备,都需要装着责任、怀着匠心,时刻牢记细节决定成败。
“要趁着年轻,不懂时多学多问。”这是胡跃林刚进厂时,老师傅经常对他说的话。如今,他也把这句话传递给了车间里的年轻工人。工作之余,胡跃林总是主动与年轻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产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
“我经常告诉我的徒弟们,创新不分大小,关键是要敢于尝试。”胡跃林说,“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只要能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就是有价值的。”在他的带领下,车间里掀起了一股“比学赶超”的热潮,年轻工人们纷纷投身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
面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胡跃林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工匠需要具备更全面的技能和更开阔的视野。“未来,我会继续深耕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工匠。”胡跃林说,“要将‘军工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国智造、打造国防利器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