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办公室也能练出功夫?脊柱归位加上三腔磨荡,让你脱胎换骨!
更新时间:2025-05-14 16:44 浏览量:6
拳练到一定深度,再往上练,你会发现,根本不是人在练拳,而是拳在练人。说拳活了,不仅是劲活,高度自动化,潜意识层面。说不准什么时候,凭空蹦出个东西,吓一跳,一体会,还真是。
继续深究,又拓开一层,认识上又深了。老问自己,怎么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追根问底,却无解,人就沉默了,知道了自身的渺小,懂得了敬畏未知。
何止是拳,任何一个事物,都没有穷尽之时,没有穷尽,就是穷尽。没有终点,就是终点。练拳不练脊,功夫难上身。脊柱不正,拳架必散;内腔不圆,劲力难聚。正脊圆腔。何为正脊?
脊柱垂直,即正。百会与会阴,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遥遥相对。三椎合一,上头领,下头坠。垂直度越高,误差越小,越省力。地球有经纬,拳术有垂直。曲为了什么,求直。
圆为了什么,内有横竖。老拳师教拳,第一课永远是站桩。有位练了四十年的老师傅说:"站桩不是站着不动,是让脊柱学会自己站着。"他让学生头顶一碗水,水不洒,脊自正。脊柱要像伞柄。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教拳,让人摸他后背,说:"摸到龙骨没有?"那龙骨就是脊柱。打拳时,百会往上领,会阴往下坠,中间这根龙骨自然就活了。见过蛇爬行吗?它身上弯儿再多,头尾始终相对。
形意拳的"龙形",练的就是这个。郭云深蹲监狱时,在小牢房里练出"半步崩拳",靠的就是脊柱的折叠劲。何为正脊?能发力,会弹抖,懂折叠。腰能旋,胸能化,头会领,三椎能交错。左右左,右左右。
蛇爬行,身上弯儿多,始终首尾相对。豹子奔跑,拐弯急刹,始终首尾一线。意正,身躯正,脊不会不正。站如松,就是正脊。坐如钟,也是正脊。日常生活中,要有拳相。念念不忘,不失中正。
丹田不是穴位,是个球。有位内家拳高手表演,让人推他肚子,手刚触到就被弹开。这不是气功,是内腔圆活的表现。陈氏太极的"金刚捣碓",看着是手在动,其实是内腔在转。
陈发科练拳时,腰带常被撑圆,那是丹田鼓荡的结果。内腔圆了,劲才能像水银一样流动。蹬自行车时,上身要直,腿要圆活。打拳也是这个理。孙禄堂教拳,让学生想象胯下有个车轮,转胯如蹬车,脊柱如车架,这个比喻实在妙。
胸腔要像风箱。尚云祥说:"打拳要会呼吸,不是用肺,是用整个腔子。"他发劲时,三腔同时开合,所以能打出"激灵劲"。盆腔要会"坐"。有位形意拳老师教"三体式",让学生在胯下放个鸡蛋,蹲到位鸡蛋不碎,起来鸡蛋不落。这是练盆腔的稳和活。
真正的好功夫,摸上去外软内硬。就像熟透的柿子,皮是软的,瓤是实的。杨澄甫晚年发劲,隔着棉袄都能让人感到一股穿透力,这就是三腔磨荡的功夫。
坐办公室也能练脊。有位程序员跟老师学拳,老师让他工作时想"尾闾垂铅",三个月后腰痛自愈。这不是玄学,是脊柱归位的效果。洗碗也能练圆劲。老师傅说:"擦碗要匀,打拳要圆。
"太极高手刷碗都比别人省力,因为他们懂得用腔体带动手臂。站、坐、行、卧,不离这个。李雅轩晚年卧床,还在练"卧功",用手轻轻拍打腹部,保持内腔活力。拳练到这份上,才算入了化境。拳在脊里,功在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