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多年仍一推就倒?动态承重秘诀曝光,三招让你稳如泰山!
更新时间:2025-05-11 00:40 浏览量:2
练拳如做人,不在拳架多漂亮,而在能否承得住。拳不会骗人,打得好是拳,打得不好也是拳,区别只在于人。拳如道,满天星。不能说我的拳如何,应该是你把拳打得如何。
拳不属于人,独立存在,人是载体,载体不是本来。今天是我,明天就是你。做个明白人,练套明白拳。所谓,梦里空花,一世繁华。打得开心胸,才能看得到蓝天。
拳,一招一式的盘,缘法自然而来。打拳为何要放松?放不下来,就不来。星星未必小,月亮不定大,角度不同,事物就会截然相反。你关注拳,拳就关注你。
不是谁都会被启发,除非接上了。做人要低调,练拳求被动。动态承重,太极拳术语。意为,运动当中,拳架承受外力的能力。有功夫的,都耐压。没功夫的,一吹就跑。
支撑八面有何用,八个面儿都有,就能承重。你左面来,进不去;你右面来,我也是支得住。动态承重,不用劲,就得讲结构。结构结实,就能屹立不倒。风能吹草,但悍不动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架子不正,谈何承重。真正的功夫,不在招式多花哨,而在动态中能否稳如泰山。高手一动,周身无漏;庸手一动,满身破绽。动态承重,才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
许多人练拳多年,架子摆得漂亮,可一旦受力,立刻散架。问题出在哪?结构不对。动态承重不是靠蛮力硬顶,而是靠骨架对正、劲路贯通。就像一把伞,撑开了才能遮风挡雨,若骨架歪斜,稍遇风雨便垮。
拳架亦是如此,掤劲不足,一碰就瘪;骨架不正,一动就散。高手为何推不动?因为他们练的是“接骨斗榫”,每一处关节都对正接牢,形成天然支撑。
普通人一受力,不是膝盖前跪就是腰椎塌陷,而高手却能从头到脚如铁板一块。动态承重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运动中保持架子的饱满。弧线运行、圆活转换,才能化解来力;直线硬顶,只会自取其败。
许多人误解了“放松”的含义,以为松就是软,结果一搭手就泄了劲。真正的松,是松而不懈,如棉裹铁。动态承重的前提,是周身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掤劲如撑伞,既要柔韧,又要稳固。
高手一搭手,对方感觉沉重如山,不是因为他们用了多大劲,而是因为他们的结构密实,劲路无阻。练拳要找圆,一动就弧线,绝不走直线。弧线最有张力,能化能发;直线最脆弱,一折就断。
动态承重的核心,是让劲力在圆活中流动。推不动是基础,推不着是进阶。先练站稳,再练走活。若连基本的承重都做不到,谈何化解?谈何反击?动态承重不仅是身体的事,更是神意的事。
练拳到最后,拼的是“神全”。神意散了,架子再正也是空壳;神意饱满,举手投足皆能承重。高手之所以难对付,是因为他们一动起来,周身如封似闭,水泼不进。轻时如风,重时如山,变化全在一念之间。
许多人练拳只求形似,却忽略了神意。殊不知,形是死的,神是活的。动态承重的最高境界,是混元一气——周身无漏,劲力贯通。到了这一步,无需刻意发力,触之即出,化之即走。
如星球运转,自有经纬;如江河奔流,自成脉络。练拳如修桥,结构稳固,方能承重;劲路畅通,方能致远。动态承重不是技巧,而是功夫。技巧可以速成,功夫只能慢练。
十年的字,半百的琴,一辈子的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拳架不正,万劲皆空;动态承重,方见真功。练拳不练承,终究一场梦;混元一气成,天下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