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到最后,追求的就这四个字:“舍己从人”!
更新时间:2025-05-07 07:32 浏览量:2
拳经有云:“本是舍己从人,切忌舍近求远。”此言首要明晰,何为正途,何为歧途,拳经所倡为何,所斥又为何。其核心,在于“舍己”二字。
太极拳精髓,尽在于“舍己”之中。唯有舍己,方能顺人。舍己,即摒弃心中之“我”。此“我”,涵盖私心杂念、笨拙之力、主观臆断、虚荣浮夸等种种。唯有将这些一一舍去,拳术方能有所精进,否则,不过空谈一场。那么,舍己究竟要舍些什么呢?
首要之务,便是舍去心中之“我”。这“我”,常与“私”相伴。世人往往过于自我,言谈举止、处事待人,皆以自我为中心,虚荣、爱面、自大、自私、自以为是、自吹自擂、主观武断,皆由此“我”字而生,诸多祸端亦由此而起。拳谚云:“物我两忘”,习太极拳者,当先舍去自我。此过程,无异于脱胎换骨。
再者,便是舍去身上之拙力。太极拳讲究以小搏大、以柔制刚,然柔劲难得。拙力,生活中随处可见,用之亦便,乃后天累积之本力,于拳中则为需化去之对象。太极拳所求之劲,名曰内劲,亦称太极劲,于拳中表现为缠丝之状,细如蚕丝,抽之需匀且轻,力大或速变,则丝断矣。唯有此劲,方能舍己从人、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尽显太极拳之松柔真谛。然此劲非凭空而来,需长期习练拳架,舍去拙力,于松柔中提炼方得。
太极拳以柔克刚,欲化去对方之力,使之无用,必先舍己,弃去一身硬力。若满身拙力,非顶即抗,满脑子主观臆断、盲目行动,又如何能化去对方之力?其结果,只能是处处受制于人。唯有轻柔,方能克刚。 听劲等高艺,实则源自“舍己”的深度修炼。拙力与听劲,如同水火不容,拙力不去,柔劲难生,听劲自然难以精进。在推手中,追求沾、连、黏、随的境界,看似简单四字,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反观现实,丢、扁、顶、抗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根源,乃是拳架练习中“舍己”功夫欠缺,致使推手中难以顺应对方。
那么如何摆脱丢顶之弊,达到不丢不顶的境界呢?有前辈传授的方法颇为奏效:“他给予,我们欣然接受;他索求,我们慷慨给予。并非我们不愿给予,而是他未曾索求;亦非我们不愿接受,而是他未曾给予。”遵循此法,丢顶之病自会迎刃而解。无论是给予还是索求,都需依赖拳架上的松柔功夫,其核心在于用意不用力,推手中体现为“舍己从人”。
太极拳论有云:“太极功夫之精髓,在于舍己从人中寻求最贴切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接触点的阴阳转换,对方实则我虚,对方刚则我柔,对方硬则我软。这种内在变化,外表难以察觉,与外在的躲闪截然不同。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舍弃自我,顺应对方。若固执己见,则动作僵硬;若能舍己,则灵活自如。同样,我们不能违背对方意愿,而应顺应其势。逆人则动作滞涩,从人则灵动自如。
舍己从人,不仅是推手时的重要原则,更是习拳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唯有舍己,方能从人;舍己是因,从人是果。舍己方能引进落空,发挥敏锐的触觉,提升听劲能力,使对方难以捉摸,而我则能洞察秋毫,攻其不备。如此,便能避免主观臆断,不盲目进攻,保持冷静克制。舍己还能让我们因人为法,避实击虚。但需注意,此境界需在内心、肢体达到松柔之后方能实现,心理紧张、肢体紧张永远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