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若童柔才是真功夫,内家拳不传之秘,为何高手都求柔不求刚?
更新时间:2025-05-07 00:40 浏览量:2
练拳如做人,离了真心,便失了根本。练拳不能与师父离心离德,师父倾囊相授,弟子诚心求索,方能窥得武学真谛。世间难过是回首,不堪回首月明中,那些能力挽狂澜者,谁不是历经沧桑?
江湖路远,最痛是回首,明月依旧,人事已非。苦中作乐,独饮西楼,三尺龙泉映孤影。人心善变,江湖弥深,真传易逝,连山归藏终成绝响,唯余周易传世。算计者终失所有,敷衍者空耗光阴。
谋定后动,方能料敌先机;布局需逻辑,奇招靠灵光。莫恃智巧,多付真情。你引以为傲的,也许人家早知道了,别斗智,多言情。当年刘邦问韩信:“吾能带兵几何?”答曰十万。
再问:“君如何?”韩信笑言:“多多益善。”刘邦叹服,韩信却道:“大王之能,不在统兵,而在识人。”恰如大风歌起,猛士守四方,真正的力量,源于对本质的洞察。
练拳最忌一个“僵”字。起手若僵,不如不练。天地生灵,皆以柔胜,小草破岩,溪水穿石,至柔之物,反能驰骋至坚。虚空无相,故无坚不摧。拳法亦如是:柔者知空间,通变化。
体若童柔,武术谚语。意为,练武之人,柔功高深,将身体练得如孩童般至柔,多用来形容内功高深者。练拳最忌讳什么?就是僵。一起手,就僵,还不如不练。有生命的东西,都柔软。
小草,可顶开岩石,溪水,可积流成瀑。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只有虚空,才无坚不摧。练拳要柔和,能体会空间为何物。体感需要培养,柔和,可提升感知度。
抻也好,拔也罢,最终都要求个柔劲。打不开间架,是不放松。练钢不容易,练柔更不容易。动的轻柔,变化就多,着眼于轻,轻来自于柔。能轻能沉的,叫功夫。
体若童柔,是内家至高境界,看似软绵无骨,却能瞬间化钢。如空衣挂树,抻拔间暗藏韧劲。许多人练拳一生,却因执着僵力,反伤自身。四十后尤甚,蛮力退如潮水,唯留病痛。
僵力虽猛,却如绷紧的弦,易断难久。柔从松来,松是太极拳的魂魄。初练时,劲力反似消退,实则是褪去拙力,孕育棉沉真劲。掤劲非手臂硬撑,而是松沉后的自然勃发。
心不静,则身难松;神经紧绷,动作必滞。孩童天然至柔,因心无杂念;成人欲念缠身,如杂草蔽道,终致身心俱僵。练拳先求静,心浮气躁者,不如搁拳调息。
世间万事,皆需因缘具足。少一味药,病不愈;差一分火候,菜必焦。拳道亦然,缺一法则,全盘皆谬。好钢贵在韧,拳法妙在柔。柔非软弱,而是蓄势待发的弹性。
轻来自柔,沉亦由柔生,能轻能沉,方称功夫。一味刚猛,如三板斧劈空,遇强则溃。柔活者,留有余地,故能持久。笔活则字跃纸,劲柔则拳如龙。练柔之法,唯“反向求松”。
圆生柔劲,方现刚势,刚柔交融,才是武学真谛。先抓核心:心静用意,腰脊为轴,劲路贯穿。若贪多求全,反失其本。这世间,成事需万缘俱足,败局常因一隙之缺。
拳道亦如炼丹,火候差之毫厘,功效谬以千里。有人苦练至呕血,却因错法难回头。非毅力不足,而是方向已偏。柔的本质,是留白,是生机。僵则无变,柔则无穷。
孩童之身,是天赋;成人求柔,是修行。去杂欲,减思虑,方能复归通透。拳无僵劲,如刀无锈;人无执念,似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