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三大得道功夫,禅宗也来学
更新时间:2025-04-12 19:14 浏览量:8
前段时间,有读者朋友推荐了谭杰中(JT叔叔)的庄子课,说《庄子》其实是一门“功夫”,他已经练了十年,受益颇深。
JT叔叔说到:“《庄子》这本书的设计,有这么一个讽刺之处:这本书,它的目标,虽是要教你逍遥,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教逍遥。他只是在教你如何把‘令你不逍遥’的东西都消灭,到最后你闲得没事可做,不得不去逍遥。”
所谓的练功,其实就是练到庄子这种“处处安详”的心境,具体的过程就是通过“止观”心法,这个词并不陌生,道家、佛家,还有现在的瑜伽都在用这个方法。
当然,JT叔叔是用自己的中医学解构《庄子》,他的课还没听完,但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王充闾在《逍遥游:庄子全传》里总结出了庄子的三大得道功夫:心斋、坐忘、守宗,以及如何向众弟子传道。
01庄子的晚年
庄子到了晚年,妻子故去,最佳辩友惠子也离开了,于是他隐居在靠近蒙泽北部的曹州南华山,后来的著作编集成书为《南华经》。
这有点像老子,归隐前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至今仍被众人不断解读。一则,圣人的智慧都来自生活中的积累,才有晚年的思想火花,所以年老并不可怕,反而是一大宝藏,只要身心健在,越老越闪烁着光芒,如越老越吃香的老中医,因为医道同源。
晚年的庄子除了隐居著书,就没有做别的事了吗?非也,从《庄子》的外篇和杂篇来看,庄子还有颇多弟子,这些弟子虽没有仲尼弟子那样赫赫有名,但却都用导师的名义,在《庄子》一书中留下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庄子确实有在“传道授业”。
虽然庄子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但是“道”可以“悟”,这也是道家传承的主要路径,强调依靠自己去领悟、去体验、去发现,而不是看重逻辑分析与知识传授。庄子的言行本来就复杂和矛盾,他关于“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可闻,闻不若塞;道不可问,问无应”,其实是针对世俗之人而言,并不包括他本人,以及那些能领悟大道的慧者。
也许著书和传道让他有了寄托,所以能到八十四岁高寿才仙去。
02传道四大特点
庄子的传道有着四个特点:
其一,传授的对象是有所选择的。在《人间世》里,他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就表达了这个思想:“入则鸣,不入则止”,也就是听得进去才讲,否则就不讲。女偊传道给卜梁倚而不传道给南伯子葵,因为“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其二,也是庄子一直灌输的,学道之人要培养自己的虚心精神,养心凝志、静守虚寂,达到心境空明。例如广成子传道给黄帝,黄帝一上来就问如何治理天下,广成子直接不理他。等黄帝回去斋戒三个月后再向广成子问道,请教如何保养身体,广成子才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学道之前,需要斋戒,也就是把自己的欲望去掉,然后心境空明,才能进入“悟”的阶段。至于学道之用,既然能学会养生了,也就能治理天下了,因为道理其实是相通的。“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让王》里说出了庄子对道的用处:大道是用来养生、修炼自己的,剩下的边角料才拿去治理天下。
其三,庄子的传道方式,讲究“随顺”、“引达”,不同于儒家偏重在伦理主义上的规范方式,而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方法。对此,陈鼓应注解说:“教育是爱的引导,但爱得不当,爱过了头,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如同养马人那样,用精致的竹筐去接马粪,用珍贵的漆器去接马尿,恰巧有蚊虻叮咬马身,养马人出于爱意去拍打,结果被受到惊吓的马踢死了。
其四,庄子的传道带着艺术和美学的特点,着眼于直觉的把握,在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生命的体验,强调主体内在的感受,而不是逻辑概念的剖析和事物明理的分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跟着蜗牛去散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庄子的传道是“从游”,老师自己在“游世”,学生跟着“游”,不需要教条,也不需要教育,只需要用心去感受。
03三大得道功夫
庄子收获自己的独特心得——心斋、坐忘、守宗后,希望人人都能按照这几门功夫去做,那么“天下之德”就会玄同,社会就会返回“至德之世”,他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人间世》篇里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探讨了什么是“心斋”。孔子让颜回斋戒,颜回误以为“心斋”就是普通的“斋戒”,于是说自己家境贫寒,几个月没有吃肉喝酒了,已经斋戒过了。然而,孔子说这不是心斋,这只是祭祀之斋。真正的心斋,要排除心中欲念,达到心志专一,不要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然后不用心去体会了,而是用气去感应。
气一体空明而能容纳万物,但只有在空虚状态下,道才会展现出来,这种空虚的状态,就是心斋。颜回听了,似有所悟,感到顿然忘记了自己,接受了心斋的教育。还是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师徒二人再次探讨什么是“坐忘”。“坐忘”是忘记了自己的肢体,抛弃了自己的聪明,离开了本体,除却了智识,同大道融通为一。
“心斋”与“坐忘”,是庄子思想中关于心性修养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从外而内,层层递进,进行内省,达到虚静空明,最后实现天道合一的目标。能和万物同为一体,就没有什么偏私;能参与万物的变化,就没有什么偏执了,这样就能达于道,实现了自由和无限。
心斋的最高境界是坐忘,坐忘的最高境界是守神。坐忘不仅要忘利、忘形,还要忘心,去除意识和意志。守神的目的是为了养生,强调精神虚静,最后才能天人合一。庄子是这三门功夫的创始人,后来禅宗的“禅定”、“冥想”,其实都是从庄子这里借鉴过去的。
从“止观”去实践,以调身、调息、调心为阶次,为的是破除分别和执着,直契本心。两派修为方式殊途同归,都是心性的修养,虽然道家是为了回归心灵的本然虚静,而佛家是为了明心见性,无念无住。
04写在后面
庄子认为,道是天地的本根,无为无形,蕴含着宇宙的真理、万物的规律。人若要通向大道,就必然学会心斋、坐忘和守宗。君子通达于道为通,不能通达于道为穷,穷并非指物质,而是内心的荒芜。一个内心荒芜的人,即使面前堆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所以,庄子说,古时得道之人,穷亦乐,富亦乐,其乐并非由于穷富,而是已经领悟大道了,至于穷和富,不过是四季那样的变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