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水磨功夫”:把琐碎熬成勋章
更新时间:2025-04-03 21:21 浏览量:8
讲述者名片:周琳,女,30岁,籍贯江苏姜堰,现任姜堰区大伦镇党建办副主任。曾先后获评大伦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五星个人”等荣誉称号。
但行当下事 莫急一时乐
——如何练就成长的“水磨功夫”?
幼时,村口的王奶奶有一间豆腐坊,她的豆腐总比别家多三分绵密,我想知道诀窍,就催着她告诉我。
王奶奶说:“急不得,快不得,豆子要磨够一百零八转。”
就像当下的我们,追求成长时总渴望“速成”,往往忽视了真正的蜕变,恰恰藏在“水磨功夫”的温润绵长里:
重视石磨细缝里渗出的光阴,让粗粝化为柔润,将生涩酿成甘醇。
那么,如何练就成长的“水磨功夫”?
我想,但行当下事,莫急一时乐。所谓惊艳时光的传奇,不过是无数平凡瞬间的层叠;所谓人生至味,终究是慢火熬出的隽永回甘。
沉下心性:做时间的摆渡人
水磨功夫的修行,是放下对结果的执念,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让技艺渗入骨髓。
2021年10月初入党建工作岗位,迎接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撰写一篇年轻干部培养稿件。
负责团委、妇联工作时写了几十篇宣传稿件的我自信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沉重的“耳光”。
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将“精心打磨”的稿件发给领导,满心期待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数据像散落的算珠,观点是飘在天上的云......”领导的“评价”力透纸背。
我才惊觉,平日活动的宣传稿件与党建办严谨且极具针对性的文字,有着天壤之别。
那些标着“年轻干部培养稿件-第N版”的word让我不断地自我否定,产生了抵触和退缩心理。
“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心底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信念让我决心奋勇前行。
从此,我的键盘旁常备三色便签:红色摘录《人民日报》时评的金句骨架,绿色标记领导及上级部门修改的逻辑脉络,紫色收集其他地区优秀的党建素材......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似乎渐渐有了方向,文字也有了生气。
那些曾令人畏缩的尖刺,早已在抽枝展叶间化作守护花事的铠甲。
当春风送来上级部门领导送来的评语:“她现在报过来的材料我们基本上都不用修改了。”
我才真正懂得,从来没有什么天成的圆满,我们所见的完美,只是平凡的人花了更多“水磨功夫”的成果。
细处生花:在方寸间见天地
练就水磨功夫,要精益求精,把每个当下的细节做到极致,如同古琴调弦——差之毫厘,音色便失了韵味。
2020年10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具体负责妇联工作。
当时,全区妇女议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刚接手工作的我为了给上级部门留下一个“好印象”,也积极筹备着本乡镇的妇女议事工作。
用华丽辞藻堆砌和渲染出一个个实施方案,一堆各色各样活动的拼插......
至今我仍然清晰记得,首期“百灵妇女议事会”,只零星地坐着5位妇女代表。当时一位阿姨当众质疑:“我们家庭妇女能议出什么名堂?别又是摆拍作秀。”
这句话犹如一记闷棍让我脑袋嗡嗡作响。
妇女议事,不是村头老槐树下的板凳会,而是手把手教她们像野蔷薇把根扎进街巷烟火里;
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守着灶膛里那簇跳动的火苗——张家媳妇的养殖补贴,李家婆婆的慢性药单,都在火星子劈啪作响时有了着落。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妇女议事工作的理解。
一方面,我积极向周边乡镇学习,从他们分享的经验里汲取养分,明晰方向;另一方面,我利用新媒体,了解、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做法、成功案例。
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我们创新将固定会议室改为“行走的议事会”,在美丽庭院、便民超市等生活场景开展微议事,议题也与妇女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真正的理想主义,从不在云端起舞,而在泥土中扎根。
经过半年的深耕,这个曾被视作“花架子”的平台累计解决妇女权益保护、邻里纠纷、就业就医等问题13件,成功化解家庭矛盾12起,真正做到为妇女纾难解困。
曾经质疑议事会的赵阿姨,如今却成了“百灵”议事会的主力。
石磨终会在某个清晨停转,但那些被碾磨成光的岁月永远鲜活。
当我们放下“摘花”的焦虑,学那千年水磨循着石纹缓缓推转,会在某个清晨突然发现:那些爬满青苔的旧砖墙,早已被你的绿意织成星空。
静水流深:让沉淀成为本能
练就水磨功夫,要做到持之以恒,将每粒星辉般的努力,缝进岁月织棉的背面。
2023年8月,我被抽调到朱宣村参与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负责台账整理、申报材料等“软件活”。
“那些纸上文章就让小年轻折腾去,保证不扣分就行。”第一次碰头会上,一位领导“打趣”道。
我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用绣花功夫把“虚活”做实,要做“会开花”的台账。
我带着组员把评分标准做成“闯关攻略”,哪里缺村民议事记录,哪里缺乡风文明活动照片,都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字贴在墙面上。
深夜,我翻看验收标准时,发现“充分利用民间习俗、名人典故、手工制作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占分较高。
但在实际走访中,张家老宅阁楼里积灰的雕花模具无人问津,李家媳妇压箱底的百鸟朝凤刺绣花样被当成破布垫鸡窝,还有更多的村民嫌麻烦不愿意拍摄老物件......让我们陷入了迷茫。
仍然记得那个夏日,我带着组员顶着烈日走村串户,挨家挨户拍摄老照片,访谈记录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讲述的朱宣村历史事件、发展历程。
21个村民小组,899户,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挥洒的也不仅是汗水。
八月末的办公室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我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第5版佐证软件资料时,腕表指针正指向凌晨五点。
十月初,项目正式通过验收,当领导把当季度“五星个人”的奖牌颁到我手上时,那些大家一起奋战的夜晚,文档批注里层层叠叠的红色修订,此刻都化作勋章上的细密纹路。
我忽然懂了:基层工作的延迟满足,恰似一场浸润生命的水磨功夫,那些看似无用的坚持,实则是将理想信念研磨成涓滴细流。
在青苔漫生的村巷里丈量民生温度,在重复繁琐的报表中沉淀治理智慧,每一次与群众的促膝长谈,都像水磨转动的年轮,在光阴的褶皱里悄然累积着改变的力量。
唯有持守水磨功夫的修行,让心性沉入大地,让细节开出繁花,让静默积蓄江河,方能成就精彩纷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