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拾穗:咱家乡的慢功夫与巧心思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3 浏览量:10
站在皇甫谧文化广场上往远看,咱灵台的麦子地还是老样子,风一吹哗啦啦的响。现在到处都在喊乡村振兴,可咱灵台人心里明镜似的——振兴不是比谁钱花得多,而是要比谁心思用得巧。那些动不动就砸钱搞"样板村"的花架子,在咱这儿行不通。
说起来也是愁人。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就剩老人和娃娃守着。苹果种得不少,可卖不上好价钱。老祖宗留下的皇甫谧中医文化、牛僧孺这些历史名人,现在年轻人知道的都不多了。最气人的是有些地方搞乡村振兴,就知道刷白墙、种景观树,过不了半年就现原形,这不是糟蹋钱嘛!
但咱灵台人有自己的门道。独店镇张鳌坡的果农,现在都学着在网上卖苹果,把咱这海拔1400米的阳光味道卖到全国去。中台镇水泉村的大婶们,把家常的酸汤面做成品牌,让外地游客吃了还想吃。这些事儿看着小,可都是实打实的改变。
要说咱灵台最金贵的,还是那些老物件、老手艺。朝那镇的古柏、百里镇的密须古国遗址,这些宝贝可不能乱动。梁原乡老师傅做的黑陶茶具,现在可受欢迎了。老话说得好:"乡村振兴不是给村里涂脂抹粉,是要把村里的魂儿找回来。"
现在村里有点起色的,都是能人带动的。独店镇那个大学生村官,带着老乡们搞电商;西屯镇回来的小夫妻,把老油坊重新开张,现在生意红火得很。乡村振兴要的是人才,不是光有人就行。就像咱村老支书说的:"十个看热闹的,不如一个真干事的。"
说到底啊,咱灵台的乡村振兴就像种庄稼,急不得。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浇水的时候浇水,时候到了自然有好收成。那些想一口吃个胖子的,最后都得栽跟头。咱这片黄土地啊,最懂得什么叫"慢工出细活"。#厚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