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72道工序!萧山这位姑娘是懂中式浪漫的!
更新时间:2025-03-28 17:12 浏览量:9
编者按:
青春,需要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平台。萧然大地正张开宽厚的怀抱,用政策、用热情、用服务托举青年们奋斗的梦想。无论是科研攻关的最前沿,还是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或是创新创业的浪潮中,都能看到青春的身影在萧然大地熠熠生辉,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萧山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的青春在萧山”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年轻的力量。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透过敞开的大门,投射到端坐在绣架前的叶沣仪身上,她垂眸,捻着细小的银针在绢布上游走。指尖翻飞,一朵金色的牡丹逐渐显现出轮廓,与笼罩在她身上金色的阳光相映成趣,而这只是丝绸画缋72道工序中的一道——“绣”。出生在丝绸画缋的非遗之家,繁琐的一道道工序、复杂的一样样工具,对于叶沣仪来说就是陪伴她长大的日常,也让她在岁月中积淀了独特的画缋经验。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是叶沣仪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作为丝绸画缋区级非遗传承人,这个课题或许需要她用一生去钻研。
传承是家族的“基因共鸣”
丝绸画缋,说白了就是“在丝绸上绘制和装饰图案”,它起源于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宫廷丝绸设色艺术,它在蚕丝上以染、绘、绣、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段,由精炼、水洗、蒸馏、绘绢、上挂等72道核心工序组成。
叶沣仪的父亲叶建明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画缋的市级传承人,和大多数父亲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传承这门手艺,但他知道,女儿从小活泼好动,这么复杂繁琐的工序,如果把她按在工作台上一板一眼地教,肯定行不通。在叶沣仪看来,所谓的耳濡目染其实是父亲利用孩子天然的好奇心,通过“诱捕”的方式让她“偷师”。
小时候,父亲的工作台上总是摆满各种瓶瓶罐罐,他时常拿着一杆秤把罐子里的材料小心翼翼地倒出来,精准地称重、配比、调和,并一一记录在册,这个时候,父亲在她眼中不是一个手艺人而是一位擅长做实验的科学家。“试问哪个小孩能经受得住做实验的诱惑?”叶沣仪回忆说,“当父亲不在工作室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去,学着他的样子做实验。”
叶沣仪的作品
画缋所用的色彩,每一种都有严格的配比,年幼的叶沣仪常常把父亲调配好的材料倒来倒去。等父亲再次回到工作台前时,她就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期待地盯着父亲上色,迫不及待地想检验自己的“实验成果”,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时,父亲明知是她在捣乱却从不出言训斥,这也“纵容”了叶沣仪的这种捣蛋行为。为了下次实验能够成功,她会偷偷观察父亲平时的工作状态,然后找机会再去试验。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捣蛋中,72道工序她了然于胸。用她的话说,这项技艺是她从小“偷师”得来的。
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一幅长3.08米、宽0.56米的丝绸画缋作品《龙喜迎客》惊艳了世界。这幅作品以丝绸为画布,融合了染、绘、绣泥金等多种工艺手段,西湖十景、钱塘浪潮、金龙腾跃……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杭州的湖光山色。这是叶沣仪一家三口共同创作完成的,从构思到制作,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这样重大的场合,用非遗技艺展示我们的家乡,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觉得有责任要做好传承,这或许就是我们家族的基因共鸣吧。”叶沣仪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12年,正值事业上升期的她,毅然辞职回到父亲的工厂,决定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虽然72道工序对于叶沣仪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掌握好这些工序的火候还是需要时间的锤炼,所以一回来,她就一头扎进了工作车间,用了十几年时间去苦练技法。她说,只有经过千百遍的反复操作,才能形成深刻的肌肉记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她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好评。2016年“丝绸画缋”西湖山水题材系列礼包,进入了G20杭州峰会国礼遴选百强。其间,“丝绸画缋”手包作为交流之礼赠送给东盟各国。2018年,在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上,叶沣仪用“丝绸画缋”技艺制作的玩偶狗广受欢迎。2019年,沙特王储访华期间,父女俩共同制作的丝绸画缋艺术品套装被作为文化之礼赠送给沙特王储一行。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父女俩合力创作的丝绸画缋长卷《潮涌·新时代》亮相亚运主媒体中心。
家庭作坊带着“非遗”走全国
陈华(化名)和阿民(化名)是叶沣仪工厂的技术骨干之一,但他们却是在自己的家乡“居家办公”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一次请假说起。陈华来自国内著名的红茶产区,一次,她向叶沣仪请假一个月,说要回家采茶,当时刚回厂里工作不久的叶沣仪也没多想,就同意了。接下来几天,陈华的老乡陆续来请假,理由都是一致的,回家采茶。“四五月份要采茶,七八月份要双抢,九十月份要摘山核桃,我一度像个螺丝钉一样,哪里缺人了就往哪里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叶沣仪有些无奈。
叶沣仪在工作中
而此后的一次谈话,更是让叶沣仪陷入了沉思。阿民夫妻俩来厂里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在偶然的一次闲聊中,阿民流露出想要回乡的意愿。他说,厂里虽然赚得多,但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也已经上初中了,面临升学压力,他们觉得是时候回去陪陪父母和孩子了,但又担心回去后一家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叶沣仪在他脸上看到了纠结和挣扎。
这时,电视剧《亮剑》给了她启发,独立团的小分队散养于乡野,战时被召回都成了暴打鬼子的狼,个个战斗力爆表。在此启发下,叶沣仪与父亲探讨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各个工种中选出一批业务骨干,让他们带着老乡一起回家开设家庭手工作坊。“丝绸画缋本身就是一门靠手工的技术活,我们把工厂化流水线的产品所需材料给他们带去,工艺品与精品保留在原厂精工细作。这样还便于厂里统筹安排,合理避开不同地区的农忙时节。”
就这样,陈华和阿民都回到了家乡。阿民笑着说:“我没想到回到老家后,不仅地里有收成,手上的活儿也没落下,一年能挣两份钱。”渐渐地,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手工作坊,吸引了不少当地人的加入,平均月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叶沣仪说,“只有让手艺人实实在在赚得到钱,技艺才有传承的内在动力。”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场非遗集市上,叶沣仪新开发的丝绸画缋手帕和笔袋成了现场的“人气王”,很多喜爱国风的市民游客纷纷驻足购买。来自海南的游客灵灵对一款笔袋爱不释手,她说:“没想到只要百来块钱就能买到这么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
丝绸画缋原本是宫廷专用,用料考究,工艺复杂,因此,制作成本也居高不下,让很多喜爱这项非遗技艺的人望而却步。父亲的一次性情之举,让叶沣仪开始思考产品开发的更多可能性。
杭州画缋美术馆
在一次工艺美术展上,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叶沣仪的展台前流连忘返。制作精良的挂画、摆件流光溢彩,让人爱不释手。夫妻俩刚到杭州不久,还在打经济基础,但非常喜欢丝绸画缋,于是咬牙买了一个小型的摆件,付完款后,他们在一幅大型挂画前反复观摩,久久不愿离去。父亲叶建明是个性情中人,见他们对丝绸画缋如此痴迷,大手一挥,将这幅挂画赠送给了这对小夫妻。这件事也触动了叶沣仪,她开始思考如何让喜爱丝绸画缋的消费者都能得偿所愿。“丝绸画缋的72道工序就像72块积木,我可以把他们全部用起来搭建一座城堡,也可以用其中的二三十块垒一间平房,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了。”
说干就干,叶沣仪一门心思地进行产品的研发。“这个过程,我也是被打脸了好多次。”她指着工作间里的一捆半成品说,“这些都是失败的试验品。现在不是流行国风嘛,我原本打算在牛仔布上拼接丝绸再用上画缋技艺,结果牛仔布的色牢度不行,创新失败。”
不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尝试,叶沣仪将“丝绸画缋”与手帕、笔袋、手包、披肩、旗袍、抱枕等相结合,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叶沣仪说,我的梦想就是让传统内涵活起来,通过工艺品、消费品这样的载体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花间一信,云外千程——致五年后的自己
挑灯提笔,实难成句。人间之路,万般定数,终不敌转折变数。昔日那个从无明确计划与方向的我,任命运起伏,亦能坦然应对。五年后的叶某啊,不知彼时的你,是否已心中有道,将无常化作坚定的脚步,踏出属于你的千里之路?
回首那条接班之路,风起云涌。虽是一隅乡地,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一程程“归乡路”,曾踏过暴风骤雨,也沐浴过彩虹暖阳,亦曾跌入山涧谷底。而那心中不熄的火光,却让山谷之间亦开出小花。在沉默与无为中,春秋荏苒,终汇成一条满载成长印记的崎岖山径。不知如今的你,是否已登顶远眺,抑或闲步山腰,执杯热茶,静看山径攀峰客?
愿你无论身在何地,何时重读此信,仍能认可:一路“顺风”,皆因日日精进,星火终可燎原。所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此,愿你始终心怀“冥冥之志”,方得“昭昭之明”;惛惛之事,终成赫赫之功。
愿你闲看庭前花,漫随天外云。
——叶沣仪 敬上
听音频节目
文字/陈懿颖 壹心
图片/傅春江 展学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钰涵
责编/徐寒
终审/祝春
小布温馨提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小伙伴们
可能无法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哦
看完后别忘记在文末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