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功夫一词本义,有助于更好地从文化角度认知传统武术
更新时间:2025-03-25 11:14 浏览量:9
“功夫”一词,是19世纪传教士将“Kung-fu”特指中国武术,形成了现代语义流变,被作为武术的代名词而普遍使用。这种狭义化实际上遮蔽了词语的丰富内涵,不利于我们建立传统武术的认知体系。
其实,“功夫”这一词汇本身,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并不局限于现代常指的武术技艺,其内涵演变与中国哲学、艺术、宗教等密切相关。因而,有必要去了解“功夫”一词的本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传统文化特殊载体的传统武术。
“功夫”最初指代时间积累的维度,“功”与“夫”都包含时间度量之义,是时间与精力的凝练。如宋代儒者所言“读书须下死功夫”,强调持续投入的治学态度。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中“三十年功夫”之说,更将时间维度与精神修炼结合,形成东方特有得修行观。传统武术也一样,八极拳中的撑捶、迎面掌等单式,是要“没遍数”的练习,才能去掌握和领略其中之奥义。练功的过程,就是一场异常艰难的修行,精神层面的追求就是“艺无止境”,艺是练武的一种境界。
在手工业时代,“功夫”又特指匠人千锤百炼的绝技。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斫琴功夫”,需匠人掌握音律、木性、漆艺等复合知识体系。这种技艺观,影响了传统艺术的评价体系,文人评书画常以“功夫深浅”论高下,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强调“笔墨功夫”的审美价值。传统武术也如是,以“功夫大小”见真章,比如“功夫大了不讲理”的俗语,时刻在提醒,只有全面掌握武术的知识体系,以“百炼成钢”的毅力去“下功夫”,才能出现超越常理的“惊人艺”,李书文的“神枪”、霍二爷的“艺”,都说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的道文化中,道教内丹学说将“功夫”分为“性功”与“命功”,对应精神修炼与身体修炼。全真派典籍《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详细阐述了“做功夫”的具体法门,包含打坐、导引、存思等系统方法,从而也影响了传统武术的体系,如八极拳中的桩功、数息法等内功修炼。至于如何练出“精”与“神”的力量,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汉传佛教的禅宗,特别重视“做功夫”,强调“参究话头”、“观心默照”的实践。《六祖坛经》云:“常行一直心,此是最上功夫。”宋代大慧宗昊禅师开创“看话禅”,将“凝情功夫”作为开悟的关键。这种心性修炼方式,塑造了传统文化人的精神品格,在朱熹“格物功夫”、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都有体现。同样也对传统武术的修练,产生重大影响,武术之内功有其更加深刻的内容与含义。
我国的传统艺术理论,将“功夫”分为“能品”与“妙品”两个层次。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初学务求功力,功成而后求脱化。”这种辩证思维深刻影响了戏曲、书法领域,也影响到传统武术。如京剧表演讲究“幼功”,而大师则追求“无功夫处见功夫”的化境。传统武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初学讲究“童子功”,宗师则是“巧、巧、巧!妙、妙、妙!”
“功夫”一词语义演变史,折射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实践智慧:将具体技艺上升为生命修为,使物质操作转化为精神超越,最终形成技近乎道的完整认知体系。因此,完整理解“功夫”的多维内涵,实为把握传统武术精髓的重要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