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十六字心法”
更新时间:2025-03-24 20:02 浏览量:10
引言
明末有一个妙人叫傅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小说《七剑下天山》里的那位傅青主,原型就是他。真实历史里傅山的一生,比小说里的人物传奇得多。
他像侠客,又是思想家,又是一代名医。梁启超将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并列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有《十六字格言》,是写给他的两个孙子看的。核心其实就十六个字,看起来很普通,但却是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智慧的修身心法。
1
静
原文:不可轻举妄动。此全为读书地。街门不辄出。
感言:傅山把“静”字排在第一位,还是大有深意的。人其实什么时候都要守静,即使动中一样要守静,静为躁君,静本为生命的底色。
静并非单纯的安静,而是对心性的驯化。傅山强调“不可轻举妄动”,实则是将“静”作为读书治学的根基。
2
淡
原文:消除世外利欲。
感言:静是底色,淡是守护,互为表里,没有淡,静不下来的。欲望来了,自然就会躁动。
嗜欲深者天机浅,唯有淡化外在的追求,才能向内看。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
3
远
原文:去人远、无匪人之比。此有二义。又要往远里看,对近字求之。
感言:“远”有两重维度,一是物理上远离小人,也就是傅山说的“无匪人之比”,二是思维上超越当下,具备“第三只眼”,随时从纷繁的事态人情中抽离出来。
能远才能近,不能远,稍微近了,就会被众人的共业场裹挟而不得跳脱。
4
藏
原文:一切小慧不可卖弄。
不卖弄小慧,不耍小聪明,才能“远而观之”,否则便无法“远”和“淡”。但耍小聪明这个事,往往防不胜防,这一点善于反省的人应该不难察觉。
越无知者越易高调,而智者往往深藏若虚。善藏者善用,不善藏,无法厚积薄发。
5
忍
原文:眷属小嫌,外来侮御,读《孟子》“三自反”章自解。
修身必遇考验,否则无从检验功夫是否有长进。遇逆境能忍,并非一味的压抑情绪,而是一个“化”字。
只有通过方法将内在的情绪疏通、化解,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提升心力。所以才有《孟子》“三自反”: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礼反其敬。
其实就是遇逆境、求之不得之时,不要急着向外寻找原因,而是首先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之不得,反求诸己。
不能反求诸己,忍不住的。如果坚持认为错在别人或外境,怎么忍得住?
6
乐
原文:此字难讲。如般乐饮酒,非类群嬉,岂可谓乐?此字只在闭门读书里面。读《论语》首章自见。
“乐”字是对前面五个字的校验,可以说前面五个字都是在内心做功夫,但能不能得其乐,是检验有没有进步的标准。
颜回之乐为真乐,是学问功夫到了家,真实受用的表现。这个是装不出来的,有真乐,言语行为之间自会与常人有别。
7
默
原文:此字只要谨言。古人戒此,多有成言矣。至于讦直恶口,排毁阴隐,不止自己不许犯之,即闻人言,掩耳急走。
前面重在独处的功夫,从这里慢慢涉及到与人交往的功夫。从傅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养心的要求是很高的。
直到民国,一些大家还是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不仅自己不要做不合礼的事,还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我记得弘一法师就曾给自己定过规矩,不随便读报刊杂志。为什么呢?因为报刊杂志里有太多负面的新闻。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当的定力,很容易被影响。傅山说“不止自己不许犯之,即闻人言,掩耳急走”,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代社会,“默”是一种稀缺能力,减少无意义的、不必要的表达,才能养心、养身,话多伤气,话多必有失。
8
谦
原文:一切有而不居,与骄傲反。吾说易《谦卦》有之。
有而不居,这四个字用的极好。谦其实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智模式,因为只有时时谦虚的人,才能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9
重
原文:即“君子不重则不威”之重。气岸凌曾,不恶而严。
“威”并非故作威严,而是内在修为的外显。人必自重、自持,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又如何尊重你?
比如朋友聚会,有人满嘴跑火车、抖腿抖到桌子晃,或者随便拿别人开玩笑,这就是“不重”。
大家表面上可能不在意,但心里会觉得这人不靠谱。反过来说,一个人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原则,不轻浮,自然会让人觉得可靠,这就是“重”带来的气场。
10
审
原文:大而出处,小而应接,虑可知难。至于日间言行,静夜自审,又是一义。前是求不失其可,后是又改革其非。
“审”字同样也涉及到做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随便。白天好好做事,夜晚好好复盘,有过则反省。
这样的活法,短期不一定能让人变得有多强大,但绝对可以让人变得越来越稳重。长期来看,那作用就大了,一日三省,心力会越来越强。
11
勤
原文:读书勿怠,凡一义一字不知者,问人检籍。不可一“且”字放在胸中。
深度学习的核心正是这种“不放过任何疑点”的钻研精神,不勤则懈怠、应付,无法触及到生命的本质。不勤就懒散,人往往没有中间状态,不进则退。
12
俭
原文:一切饭食衣服,不饥不寒足矣。若有志,即饥寒在身,亦不得萌于求之意。
这就是今天常说的那句话:活着不难,要活的比别人好,那就难了。人一有攀比之心,那便是苦海无边,因为永远有比你更好的,一山更看一山高,永不知足,所以傅山提出“不饥不寒足矣”。
在今天,“俭”是抵御消费主义异化的最好武器,保持主体的生存弹性,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奢华,基本上就掉进了欲望的深坑中。
13
宽
原文:为肚皮宽展,为容受地窄,则自隘自蹙,损性致病。
“宽”指心理容受能力。宽才能养心,没有格局和肚量,每天都会活在内耗中。因为只要做事,就会涉及到得与失,如果没有“藏污纳垢”的心量,会经常与人争执。
14
安
原文:只是对“勉”字看。“勉”岂不是好字,量不可强不能为能,不知为知。此病中者最多。
强调不做能力之外的强求,也有点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不轻易踏出自己的能力圈”。傅山特意强调,“强不能为能,不知为知”的人特别多。这虽然说的是那个时代,其实今天又何尝不是?
15
蜕
原文:《荀子》“如蜕如脱”。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
“蜕”字是对学问功夫的检验,如果没能“日日新”,没能逐渐转化气质,就像蝉脱壳一样,只能说明没走心,做的是表面功夫。如果得少为足,功夫就会止步不前。
16
归
原文:谓有所归宿,不至无所着落,即博后之约。
有人学了很多东西,但无法把这些散装的知识拧成一股绳,即不知“博后之约”。知识需要内化、提纯,直到有所着落,也就是与内在原有的底层逻辑架构对接上,否则便是碎片化的知识。
结语
傅山的十六字心法,看似简单,但你若仔细读读,其实还是很讲究的。从一开始的“静”,到最后的“归”,恰好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静而学,学而归,归而再学,学而再归,如此学问功夫层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