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者为何非要练抻筋拔骨的功夫?
更新时间:2025-03-23 20:45 浏览量:10
“抻筋拔骨”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皆存有的一种修炼“外形体”功夫综合方法的名称。
为什么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时说?
前贤云: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人之筋:“弛、挛、糜、弱、缩、壮、舒、劲”者存焉。必修拳道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缩者易之以长,筋糜者易之以壮,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前贤云: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骨节”也。骨节者,骨之空隙也,乃人体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柔弱无骨”之艺境即指此而说。言“节节贯穿的柔行气”的变化时;骨节处精神填实,则形如钢铸,如铁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即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刚落点”的发劲之时。由此可知:骨质强度增大,骨坚如铁石,此乃由“意敛内气入骨”便可得之。而骨节的通灵变化,“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成最大的动变蓄势,以使自身即时做到外形的“接骨斗榫”,内劲的刚发之用,就需易骨功夫,包括各种“拔骨”功法之修炼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论知道筋骨修炼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劲骨力的修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前贤将“筋骨”的修炼常结合而说,故有“抻筋拔骨”的说法,早有“展筋拔骨”之说,又有“抻筋拔力”之说。总之,皆是一个意思。必须清楚的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内气、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刚”为用。内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层次之分的。修炼的层次不同,功夫艺境就不同,修炼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故“抻筋拔骨”也就适应各自内外匹配的层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种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现在又同时流传在习拳者之中。因习拳者处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习拳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采用相应的方法。然而,这对于习拳者来说对各种“抻筋拔骨”的方法认识不清,不知遵从何法为好。下面把功夫层次匹配的“抻筋拔骨”方法分析清楚,以便习拳者参考而用之。各门派、拳种,基本上皆以此为练功时的准则。故习拳者应遵“循序渐进”的法则,及时取舍,才是最简捷的道路。
抻筋拔骨有哪些方式?
1,外形修炼为主的抻筋拔骨:
由于初始习拳,崇尚筋劲骨力的用招攻防变化,内劲功夫尚未存在,于此相适应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体的修炼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对拉拔长法等等。这种外练法,每一个习拳者都要练习,拳决云:“练拳先练形。”即外练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将拳形作的正确。
2,以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
崇尚的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内劲运行修炼为主。开始时,有意导引内气在筋膜、骨膜、骨关节间隙中运行,而外形要由轻微的“拉伸”之动作意识以配合,乃属“有为”。此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内气、外形配合逐渐默契。待能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筋抻骨关节自然伸展拔长,自己又不觉用力,只感到是内气运行自然使筋骨有“对拉拔长”的感觉时,则为内练的“有为法”功成,应继续转向“无为法”修炼。而在此阶段可以明显体会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形的筋劲骨力亦到”的艺境。故可知“气到力到”之说,其“力”乃指“抻筋拔骨”之艺境而说的。即外形以“力”言。
专注于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所谓“无为法”就是只专注于“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如能“意敛内劲入骨”者,就是专注于内劲在骨中运行,而形体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无为法”的抻筋拔骨之艺境,是内气运行于自身各个部位时,骨段本身都有节节对拉拔长之内景象,这是内劲运行时骨膜的膜起、膜张的景象。只有达到此功夫艺境时,才达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时有筋肉与骨膜脱开的内景象,术名“脱骨力”即指此而说的。功夫到此,则自身内外无牵扯、无障碍。要达到自身拳势“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功夫艺境,这种是“无为法”修炼是必须经过的功夫阶段。只有经过这个功夫阶段修炼成功,外形才有柔弱无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刚”的真艺境。
以上述内练法“抻筋拔骨”,存在有多种形式,如“桩功修炼法”,站桩就有“静态桩、动态桩”的区别。站桩动式法,又名“动桩”。是修炼内气导引的“抻筋拔骨”的方法,法式不定,以双足虚实的倒换,双手的开合,起落的环绕动作,内气随形体动作而运行;或以内气运行支配形体运动,皆可以达到“抻筋拔骨”内练效果。而又能由此法进一步步行式动练法,效果极佳。最终要落实到攻防招法中去,才能运用。
3,打拳修炼“抻筋拔骨”
就是内气运行,配合拳势变化而达到“抻筋拔骨”的目的;太极门的各种拳术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练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炼存在其中了。由此可以推论,任何一种拳招姿势,反复修炼,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炼。
总之,“抻筋拔骨”可以由外练法修出,也可以由内练法修出,亦可以内外齐练而修出。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抻筋拔骨”功夫的立项修炼内容不同,故“抻筋拔骨”的功夫本身就存在着层次的不同,亦应由初级向高级升华。
外家拳法,基本上是“以练达到养的目的”;内家拳法,基本上是“以养而达到练的目的”;拳道艺境,从简从易,故“养”是其宗旨,当然练在其中了。拳谚云:“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正是此意也。
外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为了强化筋劲骨力的“尚力之拳法”。自然追求“拳刚势猛”的运用为法则。拳论云:
“刚势者,以千钧之力破百钧。
”典型的大力打小力的拳法。
虽其拳势亦讲究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亦有尚巧之运用。
而其“伏机”只是“外形”的单控机制,故存有“受力”易被击溃的不足之处。
故外家拳法讲究练而得养之方法。
内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为了形体的“柔弱无骨”而达到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的善变无形又无穷的尚巧之拳法。自然追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势刚柔相济,柔行气,刚落点”的运用为法则。
曲中求直、以柔用刚为技术方法。
拳论云:
“柔势者,以百钧之力破千钧”。
典型的小力打大力的拳法。
故其拳势之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而“伏机”是“内气、外形,阴阳逆从”的“双控机制”。
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不受力而能借人力”的特点。
此乃中华传统拳术的独特功夫。(本文完)